“石油魔咒”如何破解--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石油魔咒”如何破解

2013年04月11日08:00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期間,一場圍繞“頁岩氣革命”的論壇成為此次年會的亮點。美國的頁岩氣開採給世界各國的能源發展引出一條新路,是否應復制美國的“頁岩氣革命”之路成為業界長期關注並探討的熱點話題。值得注意的是,頁岩氣的大范圍開發勢必會對傳統能源石油造成極大沖擊,石油峰值或因此而成為過去時,那些對石油經濟極度依賴的國家或地區也陷入被迫轉型的尷尬境地。

              

  石油沒那麼快被“革命”

  ■ 程慧 陳莎莎

  能源依賴似乎像一個解不開的魔咒,明知不可持續,卻如上癮一般難以擺脫。畢竟,習慣性地走老路總比轉型時經歷的劇痛要好。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層逐漸融化,其豐富資源成了各國能源爭奪的焦點,大有演變成新一輪全球冷戰的趨勢。而美國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發展又因成本低、儲量大的特點讓各國的視線轉到新能源領域,傳統能源已經不再是最優的選擇。

  國際能源署在其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稱,沿襲幾百年的全球石油天然氣能源格局將在未來30年發生根本性逆轉。由於頁岩油氣等非常規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水力壓裂技術的日臻成熟和推廣應用,到2020年,美國將替代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2030年前后,北美地區有望成為石油淨出口地區。實際上,北美乃至整個西半球,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正在掀起一股熱潮。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耶金指出,過去幾十年,中東處於世界能源版圖的中心,現在這種情況正發生改變。伴隨著美國頁岩氣、加拿大油砂和巴西深海石油的開採,一條新的能源軸線已在西半球悄然崛起,並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改變全球能源分布版圖。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預計,美國頁岩氣每日產量將從2012年的1500萬立方英尺提高到2014年的250億立方英尺。這顯示了頁岩氣走上全球能源舞台的潛力。此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的頁岩氣儲量“可用一個世紀”。根據俄亥俄州自然資源局的報告,單從紐約州到俄亥俄州的一片地區,頁岩氣的儲量就有潛力滿足美國未來14年對能源的需求。

  無獨有偶,今年3月,日本宣布可燃冰提取技術有了大幅發展。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透露,在愛知縣海域東部南海的海槽中,可能存在相當於2011年日本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用量約11倍的可燃冰。另有消息稱,日本周邊的可燃冰藏量相當於日本100年的天然氣消耗量,這或讓日本一舉摘掉“能源小國”的帽子。

  一條條新聞猶如一道道驚雷讓那些坐享石油收益的傳統能源國家如夢初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東和中亞事務部負責人馬蘇德·艾哈邁德稱,雖然可觀的石油收入為石油出口的國家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提供了條件,但一旦油價持續下跌,石油出口國經濟將遭遇風險。“如果油價下跌10%,項目收益就會縮水1500億美元”。 

  首當其沖受到打擊的將是中東。動蕩的局勢、不可再生能源的儲量下降,以及頁岩氣等新能源技術的普及導致油價下降,意味著轉型艱難的中東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

  與此同時,俄羅斯十幾年來將石油貿易作為經濟增長外部引擎的發展方式或難以為繼。俄央行數據顯示,隨著進口超過石油出口,俄羅斯的貿易盈余將在2015年之前消失。這種預測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期基本相符,即到2016年,俄羅斯的經常賬戶將從盈余變為小額赤字。

  而全球第三大石油出口國、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的挪威也面臨同樣的瓶頸。“在挪威,過高的人力成本已經成了最大的挑戰。” 挪威頂級石油服務公司Aker Solutions的首席執行官豪根表示,高昂的成本導致諸多挪威油服企業不堪重負,競爭力持續下降。近日,石油服務企業克瓦納公司就因報價過高而與挪威國油的一份供貨大單失之交臂,而它僅是近期眾多碰壁的挪威油服企業中的一個。此外,挪威石油管理局測算,盡管通過大量努力,挪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量仍在下降之中。

  好在新型能源取代傳統能源尚需時日,石油輸出國還有時間抓住機遇,加快轉型步伐,從而逃離“血液吸干”后“一敗涂地”的命運。“至少三五年,(美國頁岩氣和日本的可燃冰)不會對傳統石油輸出國產生影響。”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事實上,日本可燃冰技術從1918年就開始研發,目前尚無商業性應用,美國頁岩氣雖然已經開始大規模開採,但不論是頁岩氣、可燃冰還是其他新興技術都隻能部分替代傳統能源,而非完全替代。

        

  俄羅斯

  短期難“斷奶”

  ■ 本報記者 程慧 實習生 陳莎莎 發自上海

  4月8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在出席俄財政部擴大會議時表示,從目前統計數據看,俄經濟處於相當艱難的時期,並要求政府各部門深入研究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並調整政策推動經濟增長。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克列帕奇日前在出席一個圓桌會議時也表示,如果外部環境不發生根本性好轉,俄未來幾年將難以實現5%以上的經濟增長。作為2020年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俄政府曾提出未來5至10年要保証5%以上的經濟增長,方能躋身世界經濟五強。但俄羅斯各界對經濟增長前景表示擔憂。

  欲借中國東風

  《國際金融報》記者從中國駐俄羅斯聯邦經濟商務參贊處了解到,隨著歐洲經濟復蘇進程緩慢,對石油等能源產品需求下降,俄羅斯經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悲觀估計,2013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超過2%已屬不易。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徐小杰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俄羅斯目前的油氣出口面臨嚴峻挑戰:需求減少、油氣價格降低,以及美國2017年將實現石油出口。” 

  可以說,嚴重依賴石油經濟的俄羅斯發展已經陷入惡性循環。而這一點,俄羅斯領導人也早已察覺。為迅速扭轉當前的嚴峻形勢,俄羅斯政府大力推動遠東發展,並出台措施改善投資環境,旨在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便利條件(包括簽証制度),重獎引資業績好的州區等。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非常重視與中國的合作。

  4月9日,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在接受中國媒體聯合採訪時說,俄羅斯正在積極推進社會經濟和創新發展戰略,在俄羅斯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是最重要的伙伴之一。舒瓦洛夫將於下周率團訪華,以推動雙方相互投資和經貿合作。舒瓦洛夫說,俄羅斯確立了國家現代化戰略,制定了“進入全球經濟前五強”等具體目標和優先發展方向,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給俄經濟發展帶來資金缺乏等嚴峻挑戰,俄羅斯對亞太地區伙伴和鄰國寄予希望,首先期盼與中國成功開展互利合作。舒瓦洛夫還表示,俄政府通過了2020年前遠東和貝加爾地區國家開發計劃。俄遠東和貝加爾地區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中國是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戰略伙伴和近鄰,俄羅斯會優先考慮與中國合作落實這些開發項目。

  面臨資金困境

  宏偉的發展藍圖令俄羅斯信心倍增。不久前,梅德韋杰夫表示,“俄羅斯經濟沒有石油美元也不會崩潰。”同時梅德韋杰夫承認,“雖然俄羅斯經濟對原油出口的依賴很大,但它被嚴重夸大了。”據他介紹,近年來,俄大部分增長依靠的不僅是石油天然氣收入,還有消費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擴大,未來的政策應大幅度擴大糧食和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

  盡管梅德韋杰夫信誓旦旦,但外界對俄羅斯的經濟轉型卻並不看好。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合作組織研究部主任陳玉榮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深知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風險,並且已經有了明確的經濟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但俄羅斯仍然處於非常矛盾的狀態。“總之,俄羅斯經濟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利益關系需要協調。短期內,俄羅斯經濟高度依賴能源的格局不會改變”。

  在陳玉榮看來,俄羅斯目前的發展困境主要在於“資金”。俄羅斯在本國資金外流非常嚴重的情況下,其融資能力也一直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一方面,俄羅斯急切盼望吸引外資,但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投資環境不佳,仍然拘泥於老套路,防備外國投資者,難以真正開放,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在防止本國資金大量外流方面,雖然俄總統普京下令本國官員3個月內關閉所有海外賬戶,但此舉對促進經濟發展能有多大效果仍有待觀察。

  徐小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俄羅斯在短期內仍會繼續依賴能源,並且將重點開發亞太市場,特別是發展與中國的合作,開展與中亞、中東的競爭,拓展不同的運輸方式。

  與此同時,俄羅斯加大了其爭奪北極能源的力度和決心。今年2月底,普京簽署北極開發戰略規劃綱要,建議將北極大陸架的油氣資源納入俄羅斯能源資源儲備基金,以此彌補2020年后可能出現的產量下降。

       

  中東

  維穩最重要

  ■ 本報記者 程慧 實習生 陳莎莎 發自上海

  中東同樣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矛盾中糾結不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指出,一方面,中東國家想通過減少外國對其石油出口的依賴程度來拉長開採年限,為自己“增加壽命”﹔另一方面,通過石油交易獲得的豐厚利潤對其誘惑極大。更糟糕的是,中東各國現在日子過得很好,根本沒有多少深謀遠慮。

  中國進出口銀行經濟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王建業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到,雖然中東國家早已意識到能源依賴型經濟所帶來的問題,也一直希望經濟轉型,但幾乎沒有實質性,或者說真正有效的措施和步驟。 

  雖說中東經濟轉型動力不足是一方面,但該往什麼方向轉的確是個難題。除了靠賣石油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換取短暫的經濟收入,中東發展其他經濟的劣勢顯而易見:自然環境惡劣、耕地面積不足嚴重制約農業發展﹔政治軍事動蕩導致經濟發展難以持續﹔宗教信仰的束縛和教派沖突導致市場狹小而且割裂。

  如果想像新加坡、日本起家時一樣依靠外國直接投資,希望很渺茫。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教授馮璐璐表示,中東大多數國家雖然利用石油賺取了大量美元,人均GDP遠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但這些資金一方面大量外流,一方面集中於少數富豪手中,並沒有充分用於國家經濟建設中。中東地區不僅工業欠發達,更致命的弱點是市場狹小,人們的消費觀念相對保守,外加上連續多年的政局動蕩,總體上來講本身對外資不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與此同時,中東國家發展金融也步履維艱,資金融通能力低,金融業難以發展,更難以與世界接軌。即使在最傳統的國際貿易中,中東仍然缺乏優勢。中東國家的支柱性產業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原料生產以及石化工業,其他工業包括化學工業、食品加工、紡織和服裝以及機械和交通設備制造業等。由於黎巴嫩、約旦、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家大量勞動力都集中於農業部門,其他產業發展不得力,如果過多地參與國際貿易,反而容易使外國產品涌入,對國內的制造業形成很大的打擊。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對中東的能源經濟轉型感到悲觀。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他對中東能源經濟轉型的肯定和樂觀態度。王震分析,中東能源轉型主要是在石油出口的基礎上,擴大和延伸產業鏈,例如發展與石油相關的化工產業,如煉油廠等,而不再僅僅依靠原油出口。“總體來說,中東能源經濟轉型應該說效果不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在延伸產業鏈上做得還是很成功的”。

  在王建業看來,目前中東地區最大的問題是要解決安全和穩定的問題。經濟轉型還未被真正提上議程,而且就算是轉型,也無法在高端產業發力,並且每個國家情況不同,不是都要轉型。王建業甚至認為,“依賴能源不見得是壞事”。中東國家其他資源匱乏,人力資源也質量不高,發展農業、制造業加工、科技產業都沒有優勢。“有些國家,例如迪拜,轉型就搞過頭了,引起經濟危機。而伊朗的轉型只是在經濟制裁下不得已的選擇,不是國家主動的轉型需求”。

       

  挪威

  轉型較容易

  ■ 本報記者 程慧 實習生 陳莎莎 發自上海

  “挪威模式”歷來被認為是中東的石油財富與北歐的優厚福利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歐洲最大的成功故事”。而如今,挪威正在為被石油暴利“養懶了”的國民頭疼。奧斯陸大學社會學家伊瓦爾說:“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周四下午就離開奧斯陸,去休長周末。”這種“翹工”現象導致挪威勞動力嚴重不足以及人力成本急劇上升,進而造成挪威企業競爭力大幅下降。

  制造石油平台等重型設備的克瓦納公司,最近在競標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一個重要合同時,因為報價太高而輸給了韓國大宇造船及航運工程公司。克瓦納公司總經理說:“挪威的成本水平是我們面臨的挑戰。高質量難敵低價。”他透露,該公司的報價比其競爭對手高7%-15%。

  挪威銀行行長厄於斯泰因·奧爾森最近發表講話說:“按人均衡量,我們今天創造的產值不如5年前。根據挪威央行公布的數據,2000年以來,挪威企業工資成本增加了63%,漲幅大約是德國或瑞典的7倍多,扣除兼職工作后,就業率僅為61%,低於北歐任何一個國家,甚至低於希臘。”

  雖然多位專家分析挪威的情況至少在目前還不用過分擔憂,但挪威政府已經意識到過度依賴能源的危險性,並多次強調經濟轉型。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知情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4月4日,挪威央行行長在小范圍的內部會議上強調,挪威必須加快轉變主要依賴石油天然氣支撐經濟發展的格局,以保証挪威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如同40多年前一樣,當發現豐富的巨大的北海能源寶庫時,謹慎的挪威人准備更加有計劃地利用這些資源。他們決定將大多數石油收入投入政府養老基金,把眼前的收益留給后代使用,並避免巨大的現金流入攪亂國內其他產業。歷史証明這樣深謀遠慮的意識值得借鑒。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亞等產油國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卻深受“石油魔咒”之苦,其他產業凋零、貧富分化嚴重、許多人生活困苦,而挪威以富於預見性的石油政策儲備了4.15萬億挪威克朗的能源出口收益。這筆收益不僅能維持挪威國家福利體制的繼續運轉,而且將為發展后石油時代的新產業奠定基礎。這樣,挪威把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轉變為全民的、可持續的金融財富。

  “節儉”同樣是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開源”尚未取得良好效果時,或許“節流”就極其關鍵。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安德斯·阿斯倫德說:“在美國和英國,人們對浪費沒有負罪感。而在挪威人看來,如果你獲得很多,你就應當負一定責任。”

  “相比而言,挪威經濟轉型比俄羅斯要簡單得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徐小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如是說。他分析,俄羅斯的產業新經濟所佔的比例應該在2%-3%之間,而挪威的產業新經濟佔30%左右,因此俄羅斯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出口依賴度非常高,短時間內很難產生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挪威的經濟機構相對完整,對能源出口的依賴度相對較低,轉型相對容易。

(責編:夏曉倫、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