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以前,我們這樣過年

2014年02月08日14:52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以前,我們這樣過年

以前家庭婦女過年時會用木魚書來佔卜 鐘哲平 攝

觀音借庫場景

春節傳統粵劇例戲《香花山大賀壽》

▲廣東粵劇院的春班演出 鄭迅 攝

▲廣州城隍廟在城隍誕派長壽面 鄭迅 攝

潮州歌《花好月圓》 鐘哲平 攝

龍舟歌《明皇游月殿》 鐘哲平 攝

光緒三十三年《時事畫報》刊登的“借褲”漫畫

  羊城晚報記者 鐘哲平

  元末明初詩人孫蕡《廣州歌》寫道:“游冶留連望所歸,千門燈火爛相輝。游人過處錦成陣,公子醉時花滿堤。”這六百年前的繁華景象,與今日廣州的新春佳節並無二樣。

  如今過節,我們可以輕鬆嘗遍各地美食,可以周游世界,可以暢游網絡,但卻少了“蠻歌野曲聲咿啞”的情趣、“夜月滿江聞管弦”的情調,與“盆釘檳榔邀上客”的情味。

  不囿於禮俗,不拘於人情。從簡,從心。年味的淡化,是文明的進步。祈禱的淡化,是人類的自信。可是當我們進步到一定程度,自信到一定程度,卻猛然發現,對天地神明的信仰,已成為最稀缺的珍寶。沒有信仰,就沒有敬畏。在悵然若失之際,回首那些或淳朴或“糟粕”的傳統,亦生《廣州歌》之感——“別來風氣不堪論,寥落秋花對酒樽。回首舊游歌舞地,西風斜日淡黃昏。”

  1

  春神駕到,笙歌達旦

  立春剛過,春暖花開。

  這是一年之始,生活的美好祝願,在此展開。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立春日有司逆勾芒土牛,勾芒名?春童,著帽則春暖,否則春寒。土牛色紅則旱,黑則水。競以紅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歲之疾疹。以土牛泥泥灶,以肥六畜。”這裡說的土牛,不是真牛,而是象征牛的土堆。勾芒則是傳說中伏羲的長子,代表春神。逆為迎,迎春神,造土牛,春耕就開始了。這個過程,是載歌載舞的,很多地方還有粵劇演出,以酬神祈福。

  廣府鄉村睇大戲多是“春祈秋報”,即在春種前和秋收后。立春迎土牛只是其中“一台戲”,整個正月,都熱鬧喜慶,有很多游行及娛樂活動。

  清代乾隆年間中山小欖人何大佐所著《欖屑》記載:“欖鄉每年正月上元前后,戶戶張燈,家家結彩,以樂太平。日則跳獅子演梨園,夜則擁雜劇放煙花,各戲沿門歌舞,簫鼓喧天。”“乾隆二年元夕,某坊春色燈牌上寫百歲元宵四字,蓋其所扮之生旦淨丑數人,皆年近百歲,白發蒼顏,照耀於燈燭之下,彼此相戲為樂。”“乾隆戊辰年正月上元,闔鄉賽神建醮以祝豐年。日則分坊演戲,夜則花街柳陌,月戶星橋,燈火萬狀,笙歌之聲達旦不寂,真太平景象也。”

  道光六年《電白縣志》記載:“各鄉行春儺禮,演戲,曰‘做年例’。”

  光緒十四年《吳川縣志》:“十六日,社公、康王沿門逐鬼,謂之搜捕。”

  光緒十四年《化州志》:“元宵,各神廟、街市俱張燈結彩,士庶嬉游,下戶婦女亦往觀焉。初十后,每夜奉神出游,鑼鼓喧鬧,燈光如晝,放火花,燒爆竹,打秋千,直至月底方休。自光緒七年后,踵事增華,諸神出游,以三夜而畢……張燈演戲,紙醉金迷,國有長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潤色也。”

  民國十四年《四會縣志》:“正月各廟開燈后,擇吉調神,夜迎神巡行本境,謂之游樂。人家迎神入香火堂,謂之過門。道士隨行晉祝,謂之唱賀歌。此亦鄉儺之遺意歟。”

  清代廣州八和會館的“慎和堂”專門負責接戲和安排演出,光緒末年,“慎和堂”編撰了一本《廣東境內水陸交通大全》,記載了粵劇戲班下鄉演出的全部路線和上萬個演出地點,是粵劇史上一本重要文獻。據這本大全記載,廣府各地各鄉都有不同的守護神,每逢神誕都有熱鬧的慶祝活動,每年的農歷一二月是這些神誕日最為集中的時候。一月有初七人日和元宵上元誕。二月有初一、初二的土地誕、初三文昌誕、初六東岳誕、十三洪聖誕、十八有船上大姑誕,十九是著名的觀音誕。

  2

  觀音開庫,有借有還

  觀音誕是這些節慶中最熱鬧、最持久的,因為在這一天,人人都可以向觀音借錢。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時事畫報》第一期上有一幅漫畫,畫著善男信女熙熙攘攘到觀音山“借褲”的情景,還配有一首粵謳。

  “蒙爾見信,更要諒嚇奴奴,

  借得呢條褲著,已著到烏糟。

  褲雖則話有三條,總系要供應我兩老,

  輪流替換,點怪得著到似大灰袍。

  ……

  菩薩有靈,想必知道我地咁苦,問一聲菩薩你話可憐無,

  如果可憐,換過條新?過我重好……”

  這裡說的“借褲”,不是真的問菩薩借一條褲子來穿。“褲”諧音“庫”和“富”,借褲即借庫,也稱借富。每年的農歷正月廿六,是“觀音開庫日”,粵地婦女紛紛前往就近的觀音廟“借褲”。所謂“借褲”,即問觀音“借錢”。若去年曾“借褲”,今年就要“還褲”。有借有還,生計無憂。借褲者一般借得一張紅紙帶回,紅紙包著六文錢。來年“還褲”時,則還十元八元不等,並三拜九叩,極為虔誠。

  這一習俗保留至今。每年正月廿六,廣州、佛山、東莞、香港等地都有很多市民持香燭寶物前往觀音山或觀音廟參拜。“借褲”者寫下借錢的“借據”,從僧人手中領過一把金鑰匙和一個財米包,帶回家供奉,來年再把借據帶來焚化還願,禮敬菩薩。“借褲”只是一種儀式,借多借少並不重要,隻為祈求衣食豐饒、家宅平安。

  隨著各地交通越來越方便,“借褲”的習俗近年來越發興旺。很多家庭都趁著早春天氣,前往郊區觀音廟“借褲”並郊游。如到佛山南海西樵山吃盤菜、到東莞樟木頭觀音山領財米包、到順德吃生菜包等活動,都成為農歷正月廿六熱鬧的節目。為了燒到頭炷香以示虔誠,很多人頭天晚上就上山。漫山燈火通明,如通天際。

  3

  有床唔?,何必喂蚊

  觀音借庫這一習俗對於現代人來說,更像一個家庭同樂日,一家人一起踏春祈福,實在樂也融融。

  還有一些迷信色彩太濃的傳統活動,就沒有生命力,隨著文明的普及而漸漸消失,比如城隍廟打地氣。

  廣府傳統並無廟會,廟會是北方的說法。廣州城隍廟自從2010年復建並對市民開放以來,每年新春期間都舉辦一些民俗集會,也稱為廟會,無非為市民增加節日的娛樂活動。按傳統,城隍廟最熱鬧的時候不是春節,而是農歷七月廿四日的城隍誕。城隍誕當天,城隍廟會免費派齋飯。相傳吃過城隍誕的齋飯,就可整年無病無災。廣州市民每到農歷七月廿三日,就會爭相到城隍廟過夜,睡在廟中地板上,俗稱“打地氣”。這樣一來可以在次日上到頭炷香,二來可以方便“神靈上身”,保佑自己。每年這個時候,城隍廟就打開廟門,殿內殿外都睡滿人,橫七豎八,蔚為壯觀。

  民國時期有一首破除封建迷信的龍舟歌,叫《打地氣》:

  “真正好笑,??打地氣?痴人,

  做乜神權迷信就肯作踐自家身?

  咁好高床暖枕你都唔?,

  迷頭迷腦好似失?三魂。

  你睇轆在廟堂天咁笨,

  半夜三更走去喂蚊。

  未必拜過城隍就會行個好運,

  咁就世間人仔使乜憂貧。

  有?話燒到第一炷香仲有勝境,

  橫財順利就大把孔方兄。

  唉,你睇佢懵得咁交關何日至醒?

  真可憫,個個都上?求神癮,

  我估城隍菩薩都保佑你?唔勻。”

  如今已是文明社會,“打地氣”這一不太雅觀的習俗已消失多年,而城隍誕施粥的習俗依然在不少村落中保留。“打地氣”這一詞語,更是根深蒂固地留在粵語口語之中,引申為貼近自然、腳踏實地之意。如某人說,近日精神不濟。老友就會說:“梗系啦,成日住高樓,邊有精神啊,要多?落?行下路,打下地氣!”

  老人家帶孫子,亦喜歡讓小朋友在地上摸爬滾打,“打過地氣”,身體才強壯,嬌生慣養反而多病多痛。事實上,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小朋友滿地跑,可以晒太陽補鈣增強體質,也能適應外界環境,提高免疫力。所以,“細路哥”打地氣是十分必要的。

  又如學生做學術研究,老師會教導:“做學問要多打地氣,不要建空中樓閣。”

  4

  木魚書佔卜與“撞戲卦”

  與打地氣一樣漸漸消失的舊俗,還有用木魚書佔卜和新年“撞戲卦”。

  廣府婦女過去有在除夕或中秋之夜購買木魚書來佔卜的習俗。買的時候不看封面,隨意抽出。如果抽到《客途秋恨》,就有落魄之虞。如果抽到潮州歌《花好月圓》之類,則皆大歡喜。木魚書也稱月光書,賣書的小販也很講意頭,叫賣時不會講“書”字,怕映射“輸”,隻會喊:“月光贏啦,月光贏……”

  木魚書在建國后沒有出版,“文革”后所剩無幾,木魚歌在珠三角近成絕唱。用木魚書佔卜的迷信習俗當然也不復存在。

  用戲名或表演內容來佔卜的方式,還有一種叫“撞戲卦”。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粵劇演出的旺季。在清末至民國期間,廣東很多戲院從年初一到年初七都做大戲,常常演通宵戲。廣府地區有新年“撞戲卦”的習俗。觀眾故意不看劇目,低頭撞入劇場,看到什麼戲,就預兆著這一年的運氣。如果撞到苦情離亂的場口,就會覺得很晦氣。如果撞到喜慶的情節,就滿心歡喜。據羅澧銘《顧曲談》介紹:“高齡婦女,更喜歡所謂‘撞戲卦’,(新年)頭一次入戲院觀劇,看看剛巧演至什麼場口,預卜是年之幸運,假如碰到武斗口,或夫妻反目分離等情節,便覺心中耿耿不安,反之,若演到贈金,訂婚,或送子加官等場口,自然心情愉快,倍加安慰。”

  戲班自然知道觀眾心理,也不會在新年演忌諱的戲。除粵劇例戲,春節常演的粵劇有《雙生貴子》、《榮封五父》、《正德皇帝下江南》、《明皇游月殿》、《八仙鬧東海》、《八美圖》、《雪中賢》、《彭祖求壽》、《高望進表》、《十三歲童子封王》等吉利戲。

  此外,舊時粵劇演出還有不少講究。正月一日至五日不能演刺殺戲,如《戰宛城》、《殺惜》、《翠屏山》等。俗話說“想要哭,就睇《金葉菊》”。所以《金葉菊》這類苦情戲,整個元月都不能上演。七夕常演《天河配》。中秋常演《明皇游月殿》。關帝誕,則萬萬不能演《走麥城》。

  5

  春班熱鬧,游樂豐富

  春節是粵劇演出最集中的時候,直至如今,每年的春班,珠三角地區的粵劇團體依然比較活躍。以往春班多演粵劇例戲,如《六國大封相》、《香花山大賀壽》、《玉皇登殿》等。例戲有辟邪納福的心理暗示,但例戲沒有情節,隻有排場和功架,看起來比較悶。如今的春班也演一些新戲,隻要熱鬧好看,觀眾看起來高高興興就好。即便是在粵劇不景氣的今天,在新春期間能請“省城”的粵劇團體下鄉表演,對很多農村地區來說,始終是一種榮耀。

  潮汕地區的春戲則更多保留酬神的本義。潮汕村村有寺廟,一到春節,幾乎每座廟對著的戲台都有戲,謂之請神看大戲。有時請不來戲班,就到電影院請個放映員,帶著放映機到空地上放電影。如果有村民喜歡看,也可以到空地上來看。

  王嵩山《“扮仙”與“真神”:民間戲曲的信仰與儀式》一書指出:“不論傳統或現代的中國民間曲藝表演,不但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配合著宗教節令。在這些節慶中,從最早的驅邪祈福、報賽田社的祭祀及一般的神祇的信仰、廟神的慶典,乃至於喜慶婚喪的儀式,戲曲技藝表演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社會與藝術活動。”

  科學隻能解決物質問題,不能解決心靈的安放。傳統節日,看戲也好,祈福也好,都是一種朴素的良願。

  按照傳統,元宵未到、正月未過,新年就未過完。快來看看近日還有哪些與廣府傳統文化有關的節目,不要錯過了。

  2月9日,農講所明倫講堂將舉辦“嶺南文化概述”展覽。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而今年的2月14日也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雙節合一,相當喜慶。當天廣州的大型酒樓,已訂滿婚宴。2014年廣府廟會也將於2月14日在廣州城隍廟前面的忠佑廣場、人民公園南廣場和惠福西五仙觀廣場開鑼,持續一周,至2月20日結束。廟會有各種傳統美食及手工藝品展示,每天有專場民俗文化表演。

  從去年12月30日開始的中國茶文化和茶具展,將持續到2014年3月2日,地點在陳家祠中西展廳。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廣州考古六十年”也是一個跨年展,將持續到2014年2月28日。

  “似水流年——晚清民國月份牌展”從2013年1月15日至2014年3月10日,地點在辛亥革命紀念館臨展廳。

(來源:羊城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