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不易的“7%”(解碼中國經濟半年報)
系列之一:總理上半年四提“盤活存量資金” 如何喚醒“沉睡”財政
開欄的話
中國經濟航船又到了中流擊水的時刻。
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經濟運行總體是好的,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回升,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農業形勢持續向好,發展活力有所增強,交出了一份“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半年報。
如何正確解讀這份半年報中的關鍵數字?怎樣全面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運行態勢?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一組述評,為廣大讀者解碼中國經濟半年報。
當中國經濟半年考的分數——“7%”出爐時,國際輿論有驚嘆,也有議論。
驚嘆者眾多。權威財經媒體英國《金融時報》說,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保持穩定,關鍵產出指標反彈,表明去年末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已成功緩解了一次長期的結構性下降。至於議論,主要源於7%超出了許多國際機構和大牌專家的預測,以及對中國統計數據真實性的習慣性懷疑。驚嘆與議論的交織,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在矛盾交織的道路上,中國經濟以7%的速度前行,實屬來之不易!
放眼全球經濟,7%來之不易。
上半年,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仍然陰晴不定、坎坷不斷。如果把觀察的時間軸拉長,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姚枝仲認為,目前的世界經濟增長率處於二戰以來最低的水平,而且還在不斷下降。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早就不能獨善其身。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東琪表示,7%的增速雖然略遜於處於規模小、基數低發展階段的印度(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均為中國的1/5)的增速,但遠超世界平均增速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增速。“在世界市場需求低迷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實現7%的增長確實不易。”
聚焦“三期疊加”,7%來之不易。
上半年,在投資、出口等內需外需不振的情況下,企業繼續承受著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開工不足、利潤下滑,在鋼鐵、煤炭、有色等行業,企業經營尤為困難。在傳統行業和產業承受著結構調整陣痛的同時,服務業逆勢而上。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昌林介紹,上半年,第一、第二產業增速分別為3.5%和6.1%,比去年同期下降0.4和1.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增長8.4%,比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提高到49.5%,對GDP的貢獻率達到81.2%,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成為推動工業增長的新動力,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明顯快於工業整體水平。對負重前行的中國經濟而言,正是這些新動力、新亮點,對沖了下行壓力,支撐著中國經濟取得了7%的亮麗成績。
回眸改革調控,7%來之不易。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對“7%”有個精辟的分析:“在‘三期疊加’挑戰下取得這樣的發展速度,並且實現了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更加合理,經濟增長中的可持續因素增強,說明這個速度不是簡單地靠宏觀經濟政策刺激出來的,而是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初步成效的體現。”也就是說,改革舉措+宏觀調控,是新常態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關鍵。
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再取消、下放再下放,企業融資、個人創業門檻降低再降低……上半年,向改革要動力的舉措不斷推出,向市場要活力的決心不斷釋放,企業負擔不斷減輕,創業創新方興未艾。劍指穩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亦可圈可點:上半年,針對需求不足,相關部門相繼推出重大投資工程包,取消房地產“雙限”、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環節稅﹔針對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過高,央行數次降息降准,並利用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利率下降﹔針對地方政府負債率高和財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問題,開展了存量債務置換,出台融資平台在建項目的續貸政策,積極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等。“改革舉措和宏觀調控政策的組合實施,初步遏制了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說。
7%,為中國經濟實現全年預期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當然,發展的困難還在,下行的壓力還在,但中國經濟的利好也還在。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些,正是我們今后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所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7日 01 版)
延伸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