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解读:守住就业、效益和风险底线

陈德胜 李洪侠

2015年08月03日02: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守住就业、效益和风险底线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趋稳”还不稳定。决定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是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

  ●历史上走出类似阶段的经验就是靠产业革命。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为内容的产业革命,将使世界经济再上新台阶。如果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起点,预计2020年前后这轮科技创新有望大规模应用,届时不排除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再次提升的可能。

  ●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正视“关注形势偏多、关注改革偏少,政策出台较多、政策落实较少”的问题,落实调控政策,守住就业、效益和风险底线,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将制度红利变成创新动力和增长活力。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十个主要指标中,七升两平一下降。经济运行趋稳基本成为共识。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宜再大幅下滑,也不宜追求过高增速。要稳住“趋稳”局面,必须更好地推进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的落实,在就业、企业盈利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快配套改革步伐,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新境界。

  经济稳定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经济运行历来能够找到很多亮点,也同时能发现很多问题。判断经济形势关键是要区分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了“大头”,才能看清发展的“势头”。

  从需求看,消费和投资是绝对“大头”。近两个月,两者增速趋于稳定,尤其是占比60%的消费,增速连续小幅回升。但还难以认为回升已成定局,其中有去年基数低的统计因素存在,而且类似的小幅反弹去年10-12月也曾出现过,但到今年初却再次下滑。从生产法核算看,作为消费主要内容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二季度分别增长6.1%和5.4%,虽然略高于一季度,但低于GDP增速,也比去年各季度明显放缓。中长期内,消费主要靠收入增长和新消费热点的带动,投资增长需要有盈利项目和资金来源,但目前这些领域都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破解。

  从产业看,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已达49.5%。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均高0.5个百分点,但类似情况在2012年一季度也曾出现,且一直持续到2013年3季度末,但GDP并未同步提速。而且,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1%,延续7个季度的回落态势。其中,的确有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较快,但总体看在经济中占比十分有限,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到10%,新能源汽车受到储能技术、充电桩分布、成本偏高等限制远未达到普及程度。

  从收入看,劳动者报酬占GDP一半左右,企业收入占1/4,生产税净额占比不足1/5。近似代表劳动者报酬的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双双回落,二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6.7%,较一季度分别低0.6个和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6月当月虽然有所提高,但往年也呈现类似月度间波动规律,难言趋势性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降幅连续收窄,但这只是部分企业,而且与上市公司情况并不完全吻合。

  从投融资看,经济企稳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在支撑,内生动力尚未形成。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占比1/3左右的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2.3%,而占比65.1%的民间投资增长11.4%,延续今年以来持续放缓态势,比前五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说明市场对投资仍然谨慎。融资角度,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超过70%。但上半年增长6.3%的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8.6%,国内贷款下降4.8%,利用外资下降30.9%。预算内资金增速最快,说明占比5%的财政投资在发挥逆周期的调控作用,“大头”贷款同比下降说明,银行对市场化投资前景仍不看好。

  可见,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趋稳”还不稳定。决定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是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我们认为,当前行政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传导效率下,下半年经济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即使稳住目前增速也要付出艰苦努力,尤其是在落实调控政策方面要有新突破。

  近期不宜追求经济大幅提速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有其必然性,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总体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不必急于追求经济快速回升。

  一方面,我国经济处在结构调整、动力转化和模式升级的关键时期,这是个破旧立新、脱胎换骨的过程,充满痛苦和风险,只有保持适度压力,企业才能积极持续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多年效果甚微,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过去的粗放式增长削弱了企业转型的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在基数扩大、要素质量、生产效率、体制机制等因素作用下,高增长阶段向中高乃至中低阶段回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现实情况不支撑经济近期过快增长。一是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新四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将拓展增长新空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释放制度新动能,但这些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举措需要逐步推进,近期在增长速度上的反映有限。二是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下行,财政投资等调控基本没有停止,如果说今年上半年的政策下半年开始落实,那么去年也呈现类似规律,也就是去年下半年基数偏高。下半年经济提速需要更大力度的调控尤其是投资,目前看没有也不允许,因为“强刺激”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三是货币政策下半年有望结束时滞期。但是,一方面,中外都有通胀时期货币政策效果好于紧缩时期的规律。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关键问题在于传导机制不畅,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地方政府等对利率不够敏感,货币政策难以通过利率渠道传导;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在经济下行和趋于紧缩期,政策难以通过信贷渠道传导;汇率形成机制使货币政策大打折扣。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政策加码的边际效应递减。四是房地产市场在供求总量基本均衡、利率进入下行周期而居民投资渠道有限、调控政策放松背景下出现小幅反弹,中长期房地产难以承担也不应在赋予其过重的经济发展职责。五是PMI等先行指标回暖不能完全说明问题,PMI近9个季度有涨有跌,其中2013年6-11月和2014年2-6月PMI均连续提高,但并未准确预示后期经济走势,同期GDP增速总体持续下滑。

  因此,应做好经济在7%上下运行的准备。处在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不仅是总需求不足,更是总供给有待突破。因此,过去的需求管理政策难以见效,更需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效率提升和制度变革。历史上走出类似阶段的经验就是靠产业革命。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为内容的产业革命,将使世界经济再上新台阶。从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看,通讯、动力、能源等领域新成果批量式取得突破,到大规模应用,再到促进经济发展,时间间隔有缩小趋势。互联网时代,知识集成能力和传播速度大大提升,如果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起点,预计2020年前后这轮科技创新有望大规模应用,届时不排除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再次提升的可能。而在此之前,不仅今年下半年经济将增长7%左右,预计整个“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都将在6.5%-7.5%。

  切实落实政策 加快改革步伐

  总需求收缩、新供给不足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和转方式调结构。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府需要正视“关注形势偏多、关注改革偏少,政策出台较多、政策落实较少”的问题,落实调控政策,守住就业、效益和风险底线,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将制度红利变成创新动力和增长活力。

  ——抓好调控政策落实。

  近两年,政府不断创新出台稳增长政策,货币领域定向降准、PSL、连续降息,财政领域减税增支,推出PPP,投资领域重点实施11大工程包,产业领域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规划,等等。“不抓政策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水中月”。之所以政策叠加但经济持续下行,主要是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出现了时滞效应和漏出效应。一是财政政策要注重降低企业负担和成本,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精细化设计调控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不宜再密集降息降准,要继续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资本市场的逆周期管理作用,关键要加快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成为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中介。三是持续稳步推进城镇化投资,持续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和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投资。四是动态跟踪监测经济形势和改革进程,做到每项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都有跟踪、督促、评估和问责。

  ——守住经济发展的风险底线。

  一是守住就业底线要把握好企业破产退出的节奏,平衡好就业和生产率提高的关系。目前就业数据表现仍然良好,主要因为来自两个方面的就业压力仍然没有累积到临界点。政府要分批分类处理企业破产和人员就业问题,多措并举鼓励创业。二是保持企业效益要把控去产能节奏,加快新产能形成。既要通过政府投资、政策性金融、挖掘消费潜力和支持经济社会短板,适度放缓钢铁、水泥等去产能节奏。也要通过降税、补贴、贷款优惠、上市等支持产能升级和新兴企业发展。还要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改革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缩小价格扭曲导致的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效益差异。三是防控金融风险要平衡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均衡发展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分类对待出现质量问题的贷款,传统行业还款无望的,早作损失准备,必要的启动法律程序;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贷款展期、资产证券化、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有稳定还款来源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资产转让和证券化等腾出信贷额度,通过与资本市场合作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核心是要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互补性作用。一是落实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通过培训学习转岗、引进市场人才、运用现代科技、决策流程优化等途径提高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二是理顺商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加快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少数国有企业,多数国有资本通过国资运营公司和国资投资公司形式,确保保值增值目标,而不纠结于控股与否,使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四是改革财税金融体制,细化透明财政预算,完善地方税体系,构建稳定合理的央地关系和政府企业关系框架。推进银行综合化经营改革,引导储蓄流向多元化,完善资本市场,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五是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降低各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激发创新积极性,完善政府、企业和居民诚信体系,营造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国家信息中心)

(责编:孙博洋、夏晓伦)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