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工作論述”解讀之二
創新:13億中國人開啟夢想的“金鑰匙”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深思熟慮,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並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導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經濟工作系列論述。兩會前夕,人民網記者通過基層採訪、專家解讀、網民連線等形式,撰寫並刊登8篇深度報道,充分反映全國各地干部群眾全面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工作系列論述的思考和實踐,為我國在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主動打好決勝仗,贏得全年開局紅。
創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不可或缺,它有如空氣伴隨你我﹔
創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深入人心,它如同血液澎湃心間﹔
創新,是中華民族深沉而鮮明的稟賦,它正被全面喚醒、深度激活﹔
創新,是13億中華兒女開啟偉大夢想的一把“金鑰匙”。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波詭雲譎 國際競爭惟創新者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我們的先人們發明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累累碩果,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科技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也使我國長期居於世界強國之列。
然而,明代以后,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歷史表明,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為什麼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習近平總書記深深思索。
有學者研究表明,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其中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是什麼時候呢?學了多長時間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間,曾經連續兩年零5個月不間斷學習西學。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
與之對應的,英國的小人物卻用創新改變了世界。1736年1月19日,小詹姆斯·瓦特在英國一個貧寒之家降生。沒人能預測,這個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的小男孩,會改變英國,會改變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透過蒸汽機冒出的滾滾白煙,人類“虛弱無力的雙手變得力大無窮”,瓦特和無數后來者一起,推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門。
往往始於不起眼的涓涓細流,最終卻蔚然成潮,一股股創新的力量匯聚,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由此改變。
18世紀以前的千年時間,歐洲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每年隻有0.05%,人均收入翻一番需要1400年時間﹔而18-19世紀經濟每年增長1%,人均收入翻番的時間縮短為70年﹔到20世紀,年均增長率提高到2%,人均收入翻番的時間隻需35年。
科技創新,或催生新產業,或改造舊產業。當第一艘蒸汽動力輪船剛剛出現時,大家認為這是全新的事物,但是對於全球海運公司來說意義不大,因為蒸汽動力的技術當時並不先進。但隨著蒸汽技術日益完善,最終它成為了主流技術,風帆運輸公司都破產了。
汽車產業、化工產業、信息產業、航天產業等,均由技術創新催生而來,經濟版圖亦隨之改寫。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人迎來了一件令人沮喪的事件,日本商人買下了美國精神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廈。彼時,日本經濟迎來巔峰時期。此后,兩國經濟的走向卻讓人大跌眼鏡:受地產泡沫等因素影響,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而美國人卻敏銳地抓住了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科技創新機遇,成功實現經濟轉型。
縱觀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科技創新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的崛起,無一不與科技創新有關。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保持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原因之一也是科技的促進、創新的拉動。
在波詭雲譎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勝。
形勢使然 創新方能成就一番偉業
明大勢者成大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歷史的重托。從1840年開始,我們在復興之路上已經走過170多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離這個目標這麼近。
時至今日,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台階。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中國鋼鐵產量全球第一,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虧損面超過一半,由於產品大都處於低端,每年還不得不從國外進口1000多萬噸鋼鐵板材。“中國制造”的蘋果手機,雖然其在全球熱賣,但中國上下游產業的獲利卻微乎其微,還承擔大量的社會、環保等隱性成本。
“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帶動了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
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這個法寶不能丟。
“2014年8月,我們確定要抓緊實施已有的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目的是加快形成若干戰略性技術和戰略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表示,“在此基礎上,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
重視舉國體制,不等於偏廢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人民網記者通過對深圳光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屹的採訪,更加深了對企業創新的認識。光峰光電所在的顯示領域,主流技術不斷演進。在“群狼環伺”、壁壘森嚴的環境下,光峰光電採用創新思維,顛覆傳統打法,重點拓展激光顯示技術,從而避開了無數專利陷阱,在新領域建立了自己的標准體系。
猴年春晚舞台上,540個機器人集體為節目伴舞,舞姿整齊劃一。“廣東智造”令人稱贊。(楊韶森攝)
猴年春晚舞台上,540個智能機器人大秀舞技,29架無人機精彩亮相,“廣東智造”賺足眼球。而在位於沈陽市渾南新區的新鬆機器人公司,人民網記者目睹焊接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搬運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不一而足。
新鬆公司技術人員佔企業總人數接近80%,每年研發投入佔公司銷售收入12%以上。為了打通創新鏈,新鬆公司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成立機器人高端研究院,與上海交大、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建立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在中國科學院內部則形成以新鬆為平台的機器人技術戰略聯盟。
面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熱潮,新鬆公司總裁曲道奎頗為冷靜,他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要走資源整合創新之路,掌握更多自主核心技術。
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先發優勢不會一朝成型,引領型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由之前注重“后發優勢”到現在強調更多發揮“先發優勢”和引領型發展,這樣的清醒判斷和政策取向,意味著一個國家發展理念的轉變。
突破羈絆 制度創新釋放創造潛能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走自主創新道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和釋放埋藏在億萬人民之中的創造潛能。
誰能想到佔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70%的大疆,其產品的推出和品牌的創立僅僅是源於一個大男孩對於天空的痴迷。大疆創始人汪滔說,他從小學開始就對天空充滿了想象。他夢想著擁有自己的“小精靈”——一種搭載攝像機跟在他身后飛行的設備。
如今,他不僅把夢想變成了現實,而且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走上了無人機創業的道路。
中國的改革史,也是一部制度創新史,從計劃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正日益發揮著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關於體制機制創新對科技創新的推動,做了大半輩子光學研究的宣明深有感觸。
“我們是首顆(國內自主研發商用)星,破除了很多壁壘。”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所長宣明對人民網表示,從自籌資金搞研究到政策放開、資金支持,“吉林一號”的成功發射離不開對體制機制的突破與創新。
2015年10月7日12時1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1組“吉林一號”商業衛星發射升空。(趙鵬攝/新華社)
“這次是一箭四星,‘吉林一號’,而到2020年前要有60顆星。”2015年10月,“吉林一號”發射上天之后,現任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宣明對人民網記者侃侃而談。“當時剛開始干的時候,所內有不同的意見,”但最難回答的問題還是,“2005年的時候,你敢說你的衛星能發射?”
經過不斷的創新實踐,2014年12月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長光所的衛星項目步入市場化和產業化軌道。公司注冊資本金8億元:省財政股權投資2億元,長春光機所科研骨干股本金1.5億元,兩家民營企業股本金各1億元,自然人股本金0.3億元,長春光機所以2.2億元無形資產入股。
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的是創造潛力,解放和促進的是社會生產力。“從2015年到2020年,公司的銷售收入要近百億,再過5年,達到千億”,宣明說。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北京中關村。據理工雷科公司董事長戴斌介紹,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曾推出科技新政,理工雷科是首批股權激勵試點企業,6名核心科技人員拿到了180萬元股權,創新創業的潛能被激發和釋放出來,先后開發出7項新產品,公司銷售收入亦直線躥升。
科技創新的成果躺在科研院所的“深閨”就會被埋沒,需要制度創新讓它們走到前台、進入市場。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也在與日俱增。
2016年2月,華為在西班牙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的展台。華為在此次展會上發布了旗下首款二合一筆記本電腦。
數年前,華為在美國被思科以知識產權侵權為名起訴,一時震動了中國企業界。隨著時間推移,華為積累了大量的自有知識產權,並通過專利交叉授權等方式,成功越過了跨國公司埋下的專利陷阱,並在核心技術方面掌握了主導權,從而讓中國在通信產業技術演進中佔據先機。
沒有對創新規律的尊重,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就不可能走出國門,中國高科技產業就不可能出現這麼多與世界高手一較高下的“奇兵”。
揚優成勢 創新成為發展新引擎
“不好意思,能不能讓條路讓蘇小寶穿過去?”去年底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人民網記者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蘇寧展區,見到了萌動可愛的機器人蘇小寶。甜美的聲音和機智的回答,讓現場觀眾不時發出陣陣笑聲。看似還很稚嫩的機器人,發展潛力正不可限量。
人民網記者在廣東東莞一家公司看到,電源插頭生產線上,機器人正在高效地工作。設計人員設計好了工作程序,由工人操控設備發出指令,機器人就會自動生產。溫度高達50°C的注塑操作間,機器人正在代替人工作業。
2015年8月25日,在浙江瑞宏機器人有限公司車間裡,技術人員正在調試機器人。(魏煒攝/人民圖片)
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中國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在寫給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賀信中說。
實際上,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來臨,傳統產業的格局也在發生改變。隨著越來越多硬件設備將接入互聯網,美國硅谷企業甚至開始沖擊歐洲引以為豪的傳統產業,如網絡設備、汽車制造等。
在創新成果產業化方面,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引人注目。數據顯示,在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十強中,中國公司佔四席﹔在全球互聯網公司前30強中,中國企業達到12家。
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正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不斷激發和創造新需求。“互聯網+”使得傳統制造、商業、服務的行業邊界正在被打破,企業生產、服務流程不斷重構,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的市場需求不斷被激發。
技術創新正引領中國企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不斷涌現的新發明、新工藝、新品種,讓傳統產業青春煥發,讓新興產業健步前行,也支撐“中國制造”走出去,向世界遞出了一張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與此同時,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仍然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這既有利於我國在戰略必爭領域打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更有利於開辟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不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隻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隻有更多創新驅動,才能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夢想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偉大夢想的實現需要13億人的共同努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有賴於13億人的智力資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科技創新人才“群星閃耀”,我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目標的實現就會指日可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