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獨家報道

王一鳴:我國已有10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2016年03月19日09:01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王一鳴:我國已有10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李彤)“按兩個翻一番目標,到202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1萬美元,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今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經濟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如是說。

王一鳴表示,“十三五”規劃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中國政府確定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事實上,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31個省份中已有10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些省份常住人口數量總和超過5億人。

附發言實錄: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會議主辦方,歡迎大家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再次相聚景色秀美的釣魚台,參加一年一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今年論壇的主題是“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十三五”規劃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中國政府確定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事實上,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31個省份中已有10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些省份常住人口數量總和超過5億人。按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1萬美元,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具有難以估量的意義。

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經歷了深刻調整。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經濟增速在波動中持續下行。2011年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增長跌入個位數,增速持續放緩已有5年,2015年繼續回落到6.9%,為1990年以來最低。但增速放緩符合增長階段變化的內在邏輯,過去5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8%,與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前5年日本(1969-1973年)6.5%和韓國(1993-1997年)7.4%的增速相比,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是一個相對緩和的過程。

第二,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變化集中顯現。從需求端看,“住”“行”的市場需求明顯變化,房地產開發投資和汽車消費正在從過去兩位數高速增長回落到個位數甚至逼近零增長,鋼鐵、水泥等工業部門產量出現負增長,需求結構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轉換。從供給端看,2012-2015年中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累計減少約1300萬人,人口數量紅利快速消失,儲蓄率緩慢下調,土地和環境硬約束進一步強化。可以說,經濟增速放緩正是供需結構變化的反映。

第三,期盼多年的經濟轉型已有實質性啟動。持續多年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轉向更加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內需拉動。2015年中國消費增速自1999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增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過去五年也一直穩定在50%以上。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2015年網上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1.6%,網購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11%。服務業比重達到50.5%,高於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這有利於改善就業和收入分配。城鎮化率超過55%,高速鐵路和公路網建設使城市間要素流通更為便捷,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上述變化表明,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啟動。

中國經濟轉型是世界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轉型,面臨的挑戰和陣痛也前所未有。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低迷,金融市場動蕩,新興市場脆弱性上升背景下,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和財政金融風險進一步凸顯。當前,重化工業部門產能嚴重過剩,投資的邊際拉動作用減弱,金融領域違約風險開始暴露,不良債務和隱性失業等潛在風險顯性化的壓力增大。解決這些問題,難以單純依靠需求擴張和刺激政策,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價格和市場扭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在更高水平上重構新平衡。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轉型對全球經濟再平衡具有重大意義。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放緩,但仍以佔世界近八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對全球增長作出了四分之一的貢獻。去年,在全球貿易蕭條的情況下,中國進口規模仍達1.68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180億美元,全年還有超過1.2億人次出境,境外消費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經濟從未如此融入世界,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關系從未如此密切。中國需要適應這種變化,國際社會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

近期,國際上高度關注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溢出效應”,特別是中國去年8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和今年1月股市波動,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關注,凸顯了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共同應對挑戰的緊迫性。中國需要學習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管理市場預期的經驗,國際社會也需要適應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已過去8年,但危機的陰霾並未散去。2015年增速是近6年最低的,今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又下調全球增長預期。主要經濟體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但全球經濟仍陷入低增長困境,面臨總需求不足、債務高企、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貿易增速連續4年低於GDP增速、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等問題。這些問題雖有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深層次原因是結構性問題,需要啟動新一輪結構性改革,促進全要素生產率重回上升軌道,推動全球經濟進入“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軌道。

展望新的五年,中國將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動力轉換等因素都可能改變已有的經濟變量平衡關系。中國已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在保持總需求適度增長的同時,將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更有效地應對經濟再平衡帶來的挑戰。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濟轉型不僅將為中國實現2020年發展目標創造條件,也將對全球經濟再平衡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編:李海霞、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