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看好中國的新型城鎮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宜居城市中心主席劉太格接受人民網採訪 (人民網 李棟攝)
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章斐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經濟峰會今日在京召開,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主任劉太格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看好中國的新型城鎮化。
以下是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人民網網友,這裡是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現場。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主任劉太格先生。劉先生歡迎您。在這個五年規劃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就是新型城鎮化。首先我想請問一下您對這個新型城鎮化的理解是什麼?
劉太格:我覺得中國提出這個理念是非常好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說,今后的城市化,是大中小城市同時並重,過去是偏向於建設大城市,現在國內超大城市越來越多了,而且他們本身規模越來越大。如果可以把中小城市處理得更完善,有些人就不會老想往超大城市擁擠。中小城市會做得更宜居,超大城市規模適中,這是很好的一個理念。同時,你們也談到城鄉一體化,就是說,一方面是城市,一方面是要把農村的環境做好。我也很欣賞。尤其我是覺得,對這個所謂“鄉”可能要稍微處理一下,就是現在有許許多多的小村落,有些規模太小的話,本身不能夠吸引一些能夠支撐得起人的生活上基本的配套,可能這個很小的“鄉”很難繼續生存。可能要做稍微集中的大的鄉。人口一多起來,居住點的配套會比較完善。從這個小鄉再到鎮,再到小城,再到中城。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在中國看到很多這種,其實現在沿海城市過去發展比較迅速,中國的城市建筑特色比較淡薄,可是到二線、三線城市或者到鄉鎮裡面,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明顯,我希望通過城鄉一體化,把這個明顯地留下來。你們到歐洲去,不但是看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或者鄉鎮,都各有特色。不但是有建筑的特色,而且有它的烹調的特色、飲食的特色,釀酒的特色。這種特色在中國遍地都是,希望這個特色可以繼承下來。一方面是保留中國的原有的文化,一方面也是向全球開放旅游資源。這個也是我推崇的。
還有一點,要把這個工作做好,要考慮一個城市群,我的理解,中國城市有區、縣、鄉,我們要給這個區、縣、鄉做一個定位,就是每一個區、縣、鄉未來園區的人口大概能夠達到多少,給他一個身份,這樣按這個身份來去做。這個重要性怎麼理解呢?就是你們在一個大企業裡邊,如果裡邊的每一個工作人員職責身份、任務沒有說清楚,這個公司是不可能運作的。我們做規劃,這個城區、這個鎮未來的人口預計是多少?鄉未來人口預計是多少,給他一個明確的身份。按照這個身份,給他做適當的配套,就好象給一個企業、公司,每個企業一個適當的職責。不僅僅看中心城市,要看周圍的城市,這也是很好的理念。
我想冒昧地說一下,現在全球,尤其是亞洲,每個都有規劃,規劃這門學問其實還是在啟蒙階段,到底什麼叫做城市規劃,裡面的要素是什麼,都不一定能夠說清楚。比如,衛星城應該是多大,規定人數的限制,中央商務區比較理想的是多少。兩條平行的快速路,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這種技術問題,我覺得在目前情況下,這個不僅僅是國內,甚至某些先進國家都沒有。我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了24年,為這些問題做了許許多多的研究,一方面是請教專家,一方面是靠我們的實踐。這種技術的問題,我覺得又要把前面三件事做好,技術問題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主持人:新加坡是一個花園城市一樣的國家,它既是城市,又是國家,是很多人都向往居住的地方。您覺得新加坡在城市建設、城市規劃方面的一些經驗有沒有中國可以去借鑒的地方?
劉太格: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經驗是非常有參考的價值。第一,整個亞洲是佔全體人口60%,可是佔全體的土地隻有30%,所以,亞洲城市必須做高密度的。新加坡也是人多地少,我們必須往高密度的方向去走。其實高密度不一定是壞事,如果為了節省能源,高密度更能夠支持公共產品,公交的能源消耗遠遠比私有汽車小得多,這是一件好事。新加坡一方面已經做到,比如高密度的環境下,把環境做得優美,這種經驗是有參考的價值。而且,怎樣利用高密度的特殊的優勢,把城市做的功能更完善,環境更優質。這也是有參考的價值。
除此之外,中國城市每個地方都希望把城市做到多、快、好,新加坡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在1960年人口隻有是12%,多是肯定的,而且裡面建設量非常多,1985年,就已經沒有無家可歸者。這一條非常重要。“快”是肯定速度很快,而且是好,城市的宜居部,花園城市的形象,是世界公認的,所以我覺得,新加坡是很有給中國國內參考。同時,我們新加坡的居民75%是華屬,這個文化首先是亞洲,第二個對中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我想這也不是說把新加坡的經驗引進國內,我是覺得,我是希望中國能夠把城市做好。新加坡是一個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樣板。
主持人:非常謝謝劉主席今天到人民網來分享您對新型城鎮化的一些建議和想法。也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