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篩查借力民間資本做大健康市場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 (記者劉暢)當前, 癌症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研究表明,癌症從第一個腫瘤細胞到症狀出現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早期腫瘤的治愈率能在90%以上,但目前的常規手段不能准確地在早期發現腫瘤。
3月25日下午,由春芝堂與中科納泰合作的“腫瘤捕手”CTC檢測技術方案正式簽署。“腫瘤捕手”技術來自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團隊。該技術通過抽取外周循環血的方式,利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肽納米磁珠捕獲和分離CTC(循環腫瘤細胞:從腫瘤上脫落並進入循環系統的癌細胞)技術,幫助健康人群及癌症高危人群進行癌症篩查,監測癌症患者的預后並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隻需抽一毫升血,就能夠精准捕獲血液中極其微量的腫瘤細胞。
據中科納泰創始人、中國科學院教授、博導,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百人計劃”研究員胡志遠介紹,此項技術的高靈敏度檢測能將癌症檢測提前到腫瘤組織隻有1-5毫米大小時,大大優於目前的PET-CT技術(5毫米以上)以及CT等常規檢測手段(10毫米以上),並且具有高特異性、簡易無創、針對腫瘤種類廣泛等特點。目標是將晚期癌症的10-15%的治愈率,經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五年生存期提升到90%以上。
目前,“腫瘤捕手”技術已經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協和醫院、北大腫瘤醫院、解放軍301、302、307醫院等醫療機構展開臨床。
據介紹,2015年我國新發癌症約429萬例,死亡281萬例。中國人口佔世界1/5,而癌症發病率卻佔到了世界的1/4,死亡率更是佔到了世界1/3。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很低,不到 40%。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於國人對於癌症的認識不足,並且沒有形成定期篩查的防癌常識。
春芝堂集團董事長王愛興認為“未來我國醫療衛生健康產業發展重點將從以治療為主轉為預防為主。大眾對健康的投資,對健康的管理,不是集中在疾病的治療,而應在疾病的預防和自身的保養。”此次項目合作,技術由國內團隊自主研發突破,在市場推廣中,借助保健品行業企業春芝堂的營銷渠道、運營管理經驗打開市場。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醫療事業的發展,將革新傳統的以影像學、腫瘤標志物等腫瘤篩查與檢測服務和產品為主的市場格局,推動癌症早期篩查事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