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費正從歐美移向亞洲 消費者更注重體驗
3月24日,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圖為來自多家媒體的記者扛著“長槍短炮”聚焦開幕式。本報記者 宋國強 攝
■ 本報記者 羅霞
未來的消費主場在哪?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在今天下午舉行的主題為“未來的消費”的分論壇上,來自美國安利公司、沃爾瑪、聯合利華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等的與會嘉賓暢談消費市場潛力和發展趨勢,認為全球消費從以往的集中在發達國家,正向亞洲發展中國家轉移,市場潛力非常大。
全球消費轉向發展中國家
“我記得35年前84%的全球消費來自於西方國家,特別是經合組織國家,現在這一佔比已經降到了70%。”本場分論壇的主持人、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開場便拋出了這樣一項數據。在他看來,這一佔比將會繼續下降。全球消費以往集中在發達國家,今后將向亞洲發展中國家轉移。
馮國經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消費會轉到發展中經濟體,而經合組織國家的消費將會降到50%以下。
聯合利華公司董事長邁克·泰斯庫同樣對亞洲消費市場非常看好。他認為,在未來15年中將會有20億中產階級出現在亞洲這片區域,而且這些人都是高質量的消費者。
一些與會嘉賓強調基礎設施、互聯網、移動互聯的普及對於消費促進的明顯作用。“現在有了這些基礎設施,可以使原來沒有辦法參與到一些消費體驗中的人,獲得很多高質量的產品。”
年輕消費者更注重體驗
未來的消費群體想買什麼?如何獲得這些消費者?與會的國際企業代表紛紛強調品牌背后的產品質量、價值的重要性。
“針對全球不同的消費市場,品牌是可以轉移和復制的,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質量不能變。”瑪氏董事長維多利亞說。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資深董事喬納森對中國年輕人消費進行過調查,“中國消費市場很樂觀,中國年輕人更注重消費體驗。”
這一觀點,與尼爾森需求研究所總裁路易絲相同。路易絲認為,不同市場的情況有所不同,成熟市場的消費者更多地專注於體驗。
分享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分享經濟到底是什麼?與會一些嘉賓認為這一概念雖沒有定論,但發展前景廣闊。
沃爾瑪國際業務首席行政官斯科特認為,分享經濟關乎可用性、實用性,這方面的經濟在不斷地增長。比如在城市使用Uber打車,或者租一件晚禮服、租自行車,這些產品都是實用消費品,消費者希望用最低廉的成本換取消費體驗。
“在分享經濟當中,隨著產品變得同質化、實用化,消費將會由體驗和服務來決定溢價。”路易絲說,我們可以把同質化的產品增添服務和體驗之后,使之變成高端產品。(本報博鰲3月24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