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創新,深圳為什麼行

2016年05月10日13:4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深圳為什麼行

光啟飛行包 本報記者 雷曉斐攝

  開欄的話

  提起深圳,人們會不約而同想到雕塑《拓荒牛》,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春天的故事》。

  彈指一揮間,荒蕪的邊陲小鎮,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在滾滾春潮中揚起浩浩風帆。依靠蓬勃進取和創新實踐,深圳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昔日的“丑小鴨”變成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

  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深圳也和各地一樣,面臨外需市場低迷、經濟下行的壓力。面對挑戰,深圳是如何主動調結構、轉方式,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在穩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呢?近日,記者帶著這個問題來到特區調研採訪,進園區、走企業,邊觀察邊思考,將見聞和啟示寫成報道。從今天開始,本報分4次刊發這組報道,和讀者一起分享深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開拓進取、優化經濟結構、增加新動能的故事。

  最近,深圳市統計局在其官網發布數據顯示,深圳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3887.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4%,增速分別比2014年、2015年同期加快1.1個、0.6個百分點,高出2012—2015年4年同期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國、廣東省增速1.7個和1.1個百分點。

  深圳市統計局分析認為,從總體來看,一季度深圳經濟開局平穩,穩中有進,各項先行指標止跌回升,不少領域出現積極變化,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

  數字好看,來之不易,也在情理之中。

  “以質量引領速度換擋、以創新推進動力轉換、以轉型推動結構優化、以綠色低碳構建發展新優勢”——這是深圳市市長許勤對深圳近年適應和引領新常態,轉型發展的概括。

  經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圳經濟呈現速度穩、動力強、結構優、質量高的新特征。

  夢想點燃創新創業激情

  深圳被稱為夢想之都。

  十幾年前,把電視挂在牆上看還是幻想。科技革命速度之快,總是超乎人們的想象。平板電腦普及沒幾年,把顯示屏折疊夾在書裡已不再是天方夜譚。柔宇科技研發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屏,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徑僅1毫米,輕輕地一扇就能飄起來。

  剛剛獲得第20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80后劉自鴻,17歲考入清華大學,26歲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12年創建柔宇,從事下一代新型電子信息顯示技術、產品研發。后來,他在微博中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沒有大張旗鼓的盛典儀式,沒有大佬們的現身致辭,沒有大手筆的啟動資金,甚至連辦公門牌也沒有,柔宇在深圳就這樣正式開業。

  今天,柔宇已躋身全球價值超10億美元公司俱樂部,其核心技術和產品被公認為21世紀時尚電子信息技術的革命性成果,它研發的智能移動影院Royole-X打入美國市場。

  在深圳,這樣的傳奇每天都在上演。濃郁的創新氛圍是深圳的魅力所在。

  ALPD激光光源技術為光峰科技首創。美籍日裔電子工程學家中村修二,因合作發明LED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認為:“激光光源在圖像均勻度、色彩、穩定性、能耗、使用壽命和價格方面,優勢都非常明顯,代表了未來光源的發展方向。”

  “我從美國回到中國,不是為了單純賣個理念。我的夢想是立足激光顯示產業,創立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國高端品牌。”光峰董事長李屹認為,“中國市場大,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

  《深圳市知識產權發展狀況白皮書2015》顯示,2015年,深圳有效發明專利達83903件,同比增長18.4%,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73.73件,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倍﹔PCT國際專利申請達13308件,同比增長14.34%,佔全國申請總量的46.86%,連續12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在深圳,有許多從事研發生產的“夢之隊”。他們有一種科學報國的情懷,集科學家和企業家於一身,很多成果具有顛覆性,引發所在領域的革命。他們在創造市場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享受著創新和創業的樂趣,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他們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屬於企業,也屬於國家,他們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他們的存在表明,中國人有能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科學謀劃贏得先機

  廣東話裡有個詞叫“頭啖湯”,意思是第一口湯。深圳人喝湯喜歡嘗鮮,做事總是下“先手棋”。別人“鳥槍換炮”的時候,他們已經盤算“炮”的升級換代了。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深圳提出發展互聯網、新能源、生物技術產業,每年拿出15億元予以支持。2009年,瞄准新一輪信息存儲技術、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每年拿出15億元支持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這一年,深圳的經濟增速跌至個位數。這些政策並沒有因為經濟形勢的好轉而中止,一直延續至今。

  世界工業化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尋求轉型升級。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形勢所逼。轉型升級靠什麼?創新是推動轉型升級的根本,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誰變得早,誰就主動。

  優化結構,人才為先。2011年4月,深圳開始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以推動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產業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聚集一大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華大基因、光啟、大疆、超多維……這些幾年前還不為人知的新興企業,已經成長為行業龍頭。截至2015年年底,“孔雀計劃”累計引進創新團隊63個,海歸人才6萬人。引進團隊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醫療器械、先進制造及新能源等領域。“孔雀”聚集,為深圳的產業版圖帶來了全新變化。

  及早地布局謀劃,不僅助力深圳度過那場危機,而且在危機之后贏得主動。

  “十二五”期間,深圳淘汰轉型低端企業超1.7萬家,產業邁向中高端,二三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6.2:53.7優化為2015年的41.2:58.8。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深圳經濟增長主導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速17.4%,佔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為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增長的利器。先進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70.8%提高至76.1%,成為新的增長點。

  深圳是面向世界的,也是面向未來的。

  為對接“中國制造2025”,深圳出台《中國制造2025深圳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成為國內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制造的排頭兵,躋身國際制造業強市之列。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步入正軌后,深圳又將眼光瞄向生命健康、機器人、海洋經濟、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5大未來產業。深圳“十三五”規劃提出,未來產業規模到2020年要達到1萬億元。

  以市場為導向才是王道

  前不久,柔宇的一款新產品剛剛發布,有媒體問專家怎麼評價。劉自鴻一臉茫然:產品遠遠走在相關領域專家前面,他們怎麼評價?在深圳,產品好壞,不是在於專家怎麼說,也不在於市長怎麼看,而是市場說了算。價廉物美,適銷對路,形成有效優質供給,才是王道。

  大族激光是中國基礎工業裝備及自動化的主要供應商。前不久,大族激光高功率光纖激光切割機完成在日本福島縣樽葉町山田崗安裝,這是此類“中國制造”首次進入日本市場,開行業先河。談起創新,大族控股董事長高雲峰特別提到,他們的創新是“反向技術創新”,其核心要義是以市場為導向。很多體制內的研發採用“項目+經費”模式,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閣。可在大族,成果總是以最快速度應用到生產中。早一天出產品意味著商機,遲一步可能失去市場。這是對“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生動詮釋。

  深圳的企業之所以能夠自覺創新,在於把市場倒逼的壓力轉換成創新的投入,形成前進的動力。

  2015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05%,強度比肩韓國,遠高於國家“十三五”規劃確立的2.5%目標,總量實現5年翻番。

  在深圳,創新不是喊在嘴上的口號,而是滲入骨髓的自覺。

  營造有利創新創業的市場化環境

  在深圳,流傳著一段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與華為老總任正非的對話。任正非說:創新的事你們不要管,不是你們的事。馬興瑞說:我們要創造環境。任正非說:這個好。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強經濟才能強——這是深圳領導層一直以來的共識。

  在馬興瑞看來,深圳的成就,主要得益於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停步,咬住轉型升級不放鬆,堅定不移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營造了規范有序、充滿活力、尊重企業的市場化環境。

  在深圳,沒有公職人員敢去企業吃拿卡要,企業隻要守法,就誰也不用怕。政府積極改善營商環境,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運動控制是工業自動化的核心子行業,雷賽智能是國內目前運動控制領域最大的企業。今年54歲的董事長李衛平,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器人與運動控制專業,是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海歸”。1997年來深圳創業時,他和家人商量好,先在這裡起步,干5年就去另一個大城市。可一干,就不想走了。在他看來,深圳更像美國的“硅谷”,官員開明,創業氛圍濃,又有信息優勢,天時、地利、人和全佔。

  深圳市龍崗區委書記馮現學介紹,天安雲谷的極創空間孵化器在富集企業發展所需關鍵資源的同時,幫助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釋放不必要負擔。“一加一減”,企業可專心發展。

  邁瑞是一家生產醫療器械的企業,因為訂單減少,成本增加,一度打算搬到另一個城市。一考察,配一塊電路板至少需要半年。可在深圳,能夠做30層印刷電路板的企業就有兩家,國內一流,最多一周就能交貨。權衡之后,邁瑞選擇留下。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鐘堅說:深圳各種工業園區眾多,從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零部件,再到下游的生產組裝,產業鏈十分完善。很多企業落戶深圳,正是看中了這個比較優勢。這一點連“硅谷”都趕不上。

  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副主任岳新告訴記者,深圳有產學研資聯盟45個,150家孵化器,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機構500多家,VC/PE機構4.6萬家,集中了全國1/3的風險投資公司,形成從產品研發到融資、投產的完整生態鏈,為企業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責編:楊迪、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