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小城故事多”

新疆克拉瑪依:嫵媚多姿似江南【2】

楊明方 周雷剛 章斐然 王藝錠 韓莎莎
2017年01月02日08:0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正如很多現代化的生產線,數據在石油的勘探、開採、生產、安全等環節如同決策者的生命線。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數據的提取、收集、編制、查找都極其繁瑣、耗時。“以前,勘探井的資料需要人去油田上來回取。要是資料被別人借走了,一等就是幾個星期”﹔“以前,測液位是一個高危工作,要人爬到十幾米高的油罐上去量”﹔“以前,每個計量站上都要住人,通過手動操作閥門對幾口井的產量進行掐表記錄”……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數據公司副總工程師支志英回憶道。

老舊的作業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石油大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座到目前為止依然依賴石油產業的城市,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油田即油城,油城即油田”。挖掘現有產業潛力,提質增效,依然是克拉瑪依穩定發展的根本所需和必然選擇。

為了把專業的生產力隊伍從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1993年,中石油克拉瑪依油田就正式提出要搞信息化油田。“其實,我們之前也有電腦,但到了93年,就是‘真搞’,要把1941年以來准噶爾盆地所有勘探開發生產、科研活動所產生的26大類數據統統裝進電腦。”支志英說,“前期光清理歷史數據我們就花了十年。”

由於數據量非常大,當時油田上將清理歷史數據稱為“人民戰爭”,發動每一個在崗員工參與數據輸入,“輸入一條,獎勵一毛”。盡管信息化的好處顯而易見,來自上級的推動力也很大,整個過程卻並非一蹴而就。由於歷史數據都是人工登記,模糊、差錯十分常見,為數據輸入增加了很大困難。“隻要有一處數據不對勁,工程師們就整個系統都不願意用了。” 支志英說。

然而,憑借著一股蠻勁兒,克拉瑪依新一輩的石油人不畏挫折、不懼重來,對每個被輸入的數據又進行反復校對、甄別,遇到拿捏不准的,還要請出當時記錄的老員工進行辨認,最終將60 TB的數據逐條核對后輸入數據庫,完成了這項馬拉鬆式的歷史數據清理工作,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數字化油田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石油(克拉瑪依)數據中心(章斐然 攝)

如今,數據庫存儲的數據已增長超10倍,達近700 TB。走進中國石油(克拉瑪依)數據中心,一幅巨大的電子屏幕橫呈眼前。通過6秒更新一次的衛星傳輸數據,監控人員可以實時監測井上的情況,調用數據、進行分析決策。而在位於克拉瑪依市區的陸梁油田的中控室,2名監評工和1名計量工可以通過系統遠程完成對油井的故障排查、保修以及產量記錄。

工作效率提高了,生產效率上來了,故障排查精准了。以前,一個採油工一人管20多口油井,即使住在基地上,每天到油井還要30多公裡,5天才能把所有油井全部巡查一遍。“有時油井發生漏油事故沒來得及發現,等到發現時油已經流成一片湖了。”有著20余年工齡的儀修工徐強形象地比喻道。而現在,通過實施傳回的數據,故障的發現率可達98%,發現后半小時內就可以聯系附近的檢修隊伍,將故障造成的損失和污染控制到最小。

陸梁油田中控室(章斐然 攝)

2010年,在全面建成數字油田的基礎上,新疆油田公司又提出了智能油田的設想,計劃用10年的時間初步建成。不但要進一步提高油氣生產在信息獲取、分析預測、優化完善等方面的能力,還要全面提升油田生產效率,降低生產、科研、管理的成本,有效提升油田的資產價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石油工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帶動著克拉瑪依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目前,克拉瑪依已形成了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油氣儲運、煉油化工、工程設計、工程建設、技術服務、裝備制造、運輸通訊、發電供水等門類齊全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擁有完整的石油石化產業鏈和龐大的石油石化產業群。

但這一切成就並沒有讓克拉瑪依喪失危機感。在9月的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市委書記陳新發指出,“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隻有加快實現由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轉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才能避免礦竭城衰,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自身現有優勢是城市發展最現實、最可靠、最堅實的基礎。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克拉瑪依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戰略,旨在利用自身石油工業基礎好,位於世界石油富集區中心、“一帶一路”經濟帶中心的區位優勢,打造面向中亞、中東、非洲,乃至全世界提供與油氣相關系統服務的城市,從而擺脫對准噶爾盆地油氣資源的依賴,以轉型服務型城市保証可持續發展。

(責編:袁勃、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