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小城故事多”

新疆克拉瑪依:嫵媚多姿似江南

楊明方 周雷剛 章斐然 王藝錠 韓莎莎
2017年01月02日08:0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11月的北疆,朔風凜冽,萬木蕭條。然而,走在克拉瑪依街頭,卻依然能感受到冰雪覆蓋下,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和勃勃的生機。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克拉瑪依人把這片曾經“沒有草,也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的戈壁荒灘建設成樓宇林立、綠樹成蔭、快速發展、團結和諧的現代化都市。

“是塞北卻似江南,無漁舟而有晚唱。嫵媚千姿,可比綠野將萌﹔風情萬種,最是華燈初上。”學者易中天在《克拉瑪依賦》中如此盛贊。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1955年10月29日,新疆黑油山附近的一號井位噴出工業油流,宣告了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的誕生。國家一聲令下,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前赴后繼地奔赴祖國的大西北,投身到石油開採事業中去。1958年5月29日,這座在荒原上平地而起的石油廠區被批准正式建市,並以維吾爾語“黑油”命名,稱為克拉瑪依。

從此,“克拉瑪依人”成了那個年代來這裡創業的青年的新稱謂,而克拉瑪依城的興衰成了他們共同的命運。

61年艱苦創業,61年滄桑巨變,老中青三代克拉瑪依人依戈壁開拓,以石油創業,借互聯網轉型,接力續寫西北石油工業基地的神話和傳奇。

創業:一口井,一座城

因油而生,油興則城興,油竭則城衰。克拉瑪依幾乎在誕生之初就經歷了興衰起落的考驗。

現年80多歲的王連芳是見証克拉瑪依城從無到有的最早建設者之一。1957年,還在學校的他被派到克拉瑪依油田的鑽井隊上實習。

然而,報國青年滿懷的一腔熱情不久就被潑了冷水。1960年下半年,已經連續3年產量節節攀升並佔到全國原油產量40%的克拉瑪依油田,突然出現了產量急劇下滑。“60年還是160多萬噸,到61年,年產量突然減少到隻有106萬噸。”王連芳老人回憶道,“一時間,油田上人心惶惶,籠罩了一種悲觀的情緒。當時流傳一句話,‘油田的青春一去不復返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由於較早地出現產量不及預期,生產隊才得以及時調整,重新考察油層,並完成了從原來的“有油沒油,要問鑽頭”,到“工作崗位在地下,斗爭對象是油層”的思想轉變。

茫茫戈壁灘上,嚴寒酷暑、風沙依舊。由於歷史條件限制,圍繞考察的打井、勘查、測算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第一代克拉瑪依人克服惡劣環境,依靠人力逐項完成。從1961年到1965年,生產隊“一邊勘查一邊建設”,基本完成了吐魯番盆地西部的地震連片探查任務。

生產隊發現,原本認為克拉瑪依是均勻分布的砂岩油田,事實上是縱向和橫向都不均勻的礫岩油田。這一重要發現推翻了原本地面的採油建設方案。根據油田成窩堆集的地質特點和變化規律,到1965年末,生產隊完成了注採配套的100萬噸生產能力的調整工作。油田年產量於1963年下探至85.74萬噸后又緩慢上升,1965年恢復並穩定在100萬噸左右。

產量穩定了,人心就穩住了。如今的克拉瑪依油田已是連續14年原油產量穩產在一千萬噸以上,“產量創新高”早已不是主要目標。然而,第一代克拉瑪依人朴實的報國情懷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創業精神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下一代和新到來的克拉瑪依人。時隔40年,圍繞新時期石油生產“提質增效”的目標,克拉瑪依人再一次打贏了戰役,完成了數字化的蛻變。

(責編:袁勃、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