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小城故事多”

新疆克拉瑪依:嫵媚多姿似江南【3】

楊明方 周雷剛 章斐然 王藝錠 韓莎莎
2017年01月02日08:0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創造:一條河,一片林

因油而生,因水而興。得水而美,緣水而盛。

如果說,八十年初艾青在詩中將克拉瑪依比作“沙漠的美人”是一種褒獎,那麼今天,人們用“絲路明珠”來形容克拉瑪依已毫不夸張。正式建市短短58年,克拉瑪依在戈壁中拔地而起,煥發生機。

“當年我趕著馬群尋找草地,到這裡來駐馬我瞭望過你,茫茫的戈壁像無邊的火海,我趕緊轉過臉,向別處走去,克拉瑪依,我不願意走進你,你沒有草,也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今年我又趕著馬群經過這裡,遍野是綠樹高樓紅旗,密密的油井像無邊的紅地,我趕緊催著馬,向克拉瑪依跑去……” 當地廣為傳唱的這首《克拉瑪依之歌》,形象地道出了這座戈壁油城的華麗蛻變。

要不是親耳聽老人們的講述,你不會聯想到,這裡曾是寸草不生,風沙漫天的不毛之地。

今年90歲高齡的許熙民老人1955年隨著愛人的工作調動從西安來到這裡,那時,獨山子1219青年鑽井隊剛剛在黑油山附近定出一號井位,克拉瑪依還未建市。她記得,剛來的好幾年內,都無法適應這裡極端干旱的氣候,而生活上的最大困難也是來自嚴重缺水,“一牙缸的水要用來刷牙洗臉,用完了也舍不得倒掉,生活用水都要到幾十裡地外去拉,更別提養花種樹了”。出於那時候養成的習慣,老人至今仍在房間裡長期放一盆水。

而這,正是第一代克拉瑪依人艱辛創業的縮影。

克拉瑪依人渴望水,“奪水保油”、“節水保油”曾是家喻戶曉的戰斗口號。人們都明白,如不解決缺水問題,油田和城市的發展便無從談起。幾十年來,克拉瑪依人一直在尋找解決油田用水問題的方案,相繼開發了百口泉地下水、白楊河地表水等水資源,但仍是杯水車薪,缺水仍然長期困撓和制約著油田的發展。

直到2000年,從阿爾泰山引水而來的克拉瑪依河從九龍潭蜿蜒而下,穿城而過,油城才徹底告別缺水的困境。

時任新疆油田公司供水公司副經理的曹兆才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他告訴記者,當時克拉瑪依舉全市之力,通過大會戰的方式進行建設。“三百多公裡的渠線上炮聲隆隆、機器轟鳴、戰旗飄揚,成為熱火朝天建水渠的戰斗海洋。”

矗立在克拉瑪依市中心的引水工程紀念碑(閆學恆 攝)

水的到來改善了城市的整體生態和氣候。干旱的准格爾盆地邊緣,誕生了一個婀娜多姿的“塞上小江南”。

如果說來之不易的水重塑了這座城市的氣質,那麼隨處可見的樹無疑給她披上了一件更美麗的外衣。2015年,克拉瑪依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已經達到11.62平方米,率居全疆之首。然而,這並非一蹴而就。

新疆石油管理局採油二廠的老書記王延明被稱為克拉瑪依種樹“第一人”。在“種活一棵樹比養一個孩子還難”的惡劣環境下,王延明愣是將一片白茫茫的鹼地打造成了一方“綠色圍城”。他以身體力行告訴克拉瑪依人,戈壁上也能建造花園。

1976年,王延明調到採油二廠所在的白鹼灘區。很快,他發現,這個廠子留不住人,職工每年都有三四百人往外調。“誰願意在這兒啊,光禿禿的,連一顆樹都沒有,風沙大得很。”

他下決心要改善廠區的綠化環境。為了解決水的難題,他用兩部推土機推了整整一冬天,挖出一個大水池子。“我再把汽車輪胎用鋼板給固定起來堵住下水道,淨化水廠每天排放的污水一下就給截上來了,我的綠化用水就夠了。”說起這段往事,他至今仍津津樂道。

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王延明在二廠周圍搞了動物園、植物園、噴泉公園,廠區的環境馬上就變了,“一到周末的時候,鑽井處的、電廠的人都往這兒跑,像趕集一樣,熱鬧得很!”

現年89歲的王延明仍時不時去他親手栽植的園子中轉悠(閆學恆 攝)

看到採油二廠的成功經驗,其他廠區“眼紅”不已,紛紛前來“取經”。人們對戈壁荒灘的荒涼再也不能忍受,一時間,種樹在克拉瑪依成為一種風潮。

然而,在缺水的環境下,適合克拉瑪依的苗木種類很少。為此, 今年64歲的原克拉瑪依市園林局副局長王長嶺沒少下功夫。 “我們現在在大街上能看到的樹種,當時我都全試過了。海棠、梨樹、蘋果樹、榆葉梅、凌霄、樟子鬆、雲杉等”,王長嶺說,他的目標不僅僅限於綠化克拉瑪依,還要美化、香化。

2010年,圍繞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戰略部署,克拉瑪依市提出了“把城市建在森林中”的工作目標。2013年,已到退休年紀的王長嶺又被克拉瑪依市綠委辦返聘回來。如今,年過花甲的他依舊在為克拉瑪依的綠化事業奔忙。“因為我喜歡綠色,我對綠色是有感情的,克拉瑪依現在處處是綠色,我看著歡喜。”王長嶺說。

如今,通過實施“大綠化”工程,克拉瑪依早已躋身國家級綠化園林城市。城郊的“林海公園”已成為了市民休閑生活的好去處。公園裡有近20個景點,集觀光、採摘、休閑、娛樂、餐飲、科教為一體。層林盡染時節,林山花海,組成萬紫千紅的畫卷,吸引無數游人流連忘返,贊不絕口。

從人跡罕至的戈壁荒漠到擁有40萬人口的邊陲名城,克拉瑪依通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打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吸引了人氣,也留住了人。“空氣變濕潤了,冬天沒這麼冷,夏天也沒那麼熱,風也變小了。”在克拉瑪依生活了大半輩子,今年八十二歲的原三八女子鑽井隊隊長吳淑華告訴記者。

克拉瑪依市市委書記陳新發對人民網記者表示,無論是引水工程,還是綠化工程,都是在為克拉瑪依市產業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打下基礎。“條件的改變、環境的美化都是為了留住人、吸引人,沒有人就談不上發展、轉型。”

(責編:袁勃、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