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人文精神

吳炳新

2017年04月28日19:18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論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科學現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

  人文精神來源於人文科學。人文科學又具有 “生命哲學”的性質。它既涉及研究人的理性層面,也涉及研究人的非理性層面,當然更多的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結合,包括生活的意義、價值、理想、信念、精神境界等。

  在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今天,中華人文精神提倡的德、仁、義、禮、智、信、忠、孝、誠、恕等價值,在剔除其歷史附著的負面性效應之后,完全可以提煉、轉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滲透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去,進而作為正面、積極、健康的力量參與現代化建設。作為價值指導,治療現代社會的病症,恢復人的尊嚴,重建人的意義世界,重建人與“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動的關系。可以說,人文科學是現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燈塔。

  人來源自然,回歸自然。是萬物中的一員,又是萬物的主宰者﹔人是有悟性有靈感有創造力的人﹔人有生理需求,包括物質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信息需求。人需要自由、需要民主、需要愛、需要榮譽、需要尊重尊嚴,人需要組織活動﹔人類依存自然生存、存在、發展的不斷進步過程。

  人在無意識行動是本能行動,是無善惡的,當人有意識支配行動時便產生了善惡,但不一定知道是善惡。當人能夠自覺“知善而行”時,便有了良知。知善惡是良知,善是德,揚善育德,去邪惡,是人類治理管理所必須的。

  人類自誕生起,自身不斷的發展人文進步。人類有組織地管理自己、家庭、國家,自覺地揚善育德。對邪惡以法律、規章制度、紀律規范而治,有能力治理領導管理國家,達到和諧社會,從而發揚人們悟性靈感主觀能動性,駕馭運用規律,造福人類,使人類與自然和諧,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如何加強人文精神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更加強調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國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權力,一切為人民利益服務。在中國,人民歷史性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核心,領導管理,國家治理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物質的、精神文化的、信息的消費。

  政府主導政治經濟,以人民生活消費為中心(民生),大力發展社會消費,加大科研生產消費,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長提高的物質的、精神文化的和信息的消費需要,包括人們的潛在需求和欲望需求。

  在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我國現在的人文精神的建構是在正確認識人的本質和發展的基礎上,並強調人文精神對人的現實存在與發展的意義。

  1、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體現了當代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與歸宿。“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體現了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尊重。

  “以人為本”中所說的人,是生活於現實的物質基礎之中,是各種社會關系融合的產物,是具有自身情感意志體驗的完整的人,是與動物相區別具有人類特殊性質的現實的人。把人作為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並給人以更多的關懷,把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突出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

  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是“以人為本”內涵的重要特征。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需要、能力和個性,把人當成是歷史的主體、創造者和動力之源。而其最終的目的是要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促進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現代西方人本主義雖然他們也很注重人性,但是他們過分夸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這種思想常常會造成人的佔有欲、控制欲和極端自由、極端民主等非理性因素的無限膨脹,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而制約人和社會的發展。當前我們所倡導的人本思想,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充分滿足個人發展的合理需要,把人塑造成權利和責任的主體,從而最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共同發展。

  3、強調法制建設中的人文精神。

  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法治理念中凸顯人文關懷,要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法律的保障。

  從立法層面來說,法律的制訂和完善應體現人民群眾的權益、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立法過程中應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法律的制訂和完善的過程成為立法機構傾聽民聲、集納民意、匯聚民智的過程,使制訂的法律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意願,具備更為扎實的民意基礎。

  從司法層面來說,法律的執行應切實貫徹嚴格執法與尊重人權執法的原則。既充分尊重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嚴格依法辦事,又兼顧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社會的風俗習慣以及當事人的合理利益訴求等。還應把寬嚴相濟、求實執法的理念體現到立案、偵查、起訴、審判、上訴、執行的全過程中。

  從普法層面來說,應該把宣傳普及法律精神、法律條文和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把法律的宣傳普及活動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有機結合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案件受理、物質扶助等多種服務。

  4、強調物質富裕與精神升華的關系。

  盡管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仍然是現代社會最為顯赫的主題,但是人的全面發展顯現為綜合素質的完善,而不僅僅是財富的聚斂。人類文化同時包括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政治理想、社會制度、文學藝術等等諸多領域。如果上述領域完全撤出社會的話,經濟活動會逐漸癱瘓。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及其歷史演變,可能給我們提供更多方面的啟迪。人的需要是全面的,從人類總體概況有三大消費需求,即物質消費需求、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信息消費需求,從未有離開這三大消費需求的人。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實現自己的物質滿足的同時,努力關注精神文化建設、發展信息需求滿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營造出一個物質充裕、精神充實的新型社會。

  5、強調當代與未來、人與自然的關系。

  當前,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以人類消費規律分析,人類是依存自然生存和發展的,對自然的利用開發,紀要在滿足今天的需求,更要保障子孫后代對自然的依存發展需要。所以,人對自然的片面開發,導致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和難以彌補的生態失衡。要解決這些極為迫切的問題,要求我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整合。人作為主體和自己實踐活動后果的直接承擔者,要自覺地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與自然規律協調一致。

  最重要的是解決好當代與未來的關系。首先突出的是環境問題。我們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后人的利益,注意代際平等和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避免人性的單向度發展,恢復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豐富性,進而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圍,構建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現實機制,最終實現人、自然、社會這個大系統的良性運行。

  6、強調現實和虛擬網絡空間的關系。

  當今社會,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形成一體聯動,是人類文明進步進入了最新的、較高的文明階段。人類自己創造出和享受著這一偉大的文明成果。現在人們普遍把網絡當成是一種現代人生活的一種工具或平台。網絡工具逐漸滲透於所有的社會活動,幾乎成為最重要的交流空間。人們的生存消費方式開始依賴網絡這個虛擬社會。

  但是網絡依賴導致了人的片面性發展。上網者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影響生活質量,降低工作效率,損害身體健康,並出現各種行為異常、人格障礙等狀況,嚴重影響了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網絡空間中經常會出現信息安全威脅、數字鴻溝、信息污染、信息過載、網絡犯罪等現象。

  因此必須立法,淨化網絡空間。網絡無國界,落地有主權有法規。要對網絡中的不法言行進行監督和懲治,用法律保障互聯網的良性運行。

  網絡化為人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困境與危機。在這一時代境遇中,挖掘網絡空間中的人文精神,尋找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價值合理性基礎與條件,進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念導向與精神動力支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夏曉倫、楊曦)

推薦閱讀

連接東西南北,跨越萬水千山的中歐班列上,除了滿載的商品貨物,就隻剩下兩名開火車的司機了,他們夙興夜寐,拉著沉甸甸的貨物奔跑在新時期的“絲綢之路”上,他們是現代的“絲路”人,更是中歐經濟文化的使者。本期《財景》,走近中歐班列的80后“老司機”。連接東西南北,跨越萬水千山的中歐班列上,除了滿載的商品貨物,就隻剩下兩名開火車的司機了,他們夙興夜寐,拉著沉甸甸的貨物奔跑在新時期的“絲綢之路”上,他們是現代的“絲路”人,更是中歐經濟文化的使者。本期《財景》,走近中歐班列的80后“老司機”。 財景故事:走近中歐班列80后“老司機”  【詳細】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