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限塑令”遇新情況:回收利用研發進展慢【4】

整個鏈條應共同努力
文首提到的那款“有故事的衣架”,是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和京東合作的一個嘗試。這家“綠色再生產品館”不僅賣綠色再生的衣架,還有地毯、垃圾桶、收納盒、購物袋等。王永剛說,此舉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塑料回收和循環利用的認識,提升相關企業在產品研發和生產方面的積極性。
如果將塑料問題比喻為一條河,那麼河清海晏的實現,需要整個鏈條的共同努力。
王永剛認為,從鏈條前端的回收環節看,首先要倡導消費者進行垃圾分類。其次,對工廠、居民提供的廢棄塑料,要進行流向監管,保証其由正規企業回收處理。“一個城市還應該建立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功能配比,不僅要配備足夠的廢品回收站、垃圾回收公司,還要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
從后端的利用再生環節看,減輕企業負擔是重點。王永剛建議,提高廢塑料綜合利用企業增值稅即征即退比例,切實降低企業稅負。同時,探索恢復廢舊回收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如免征增值稅、啟用廢舊物資收購發票等。
目前,“限塑令”調整已經列入了有關部門議程。今年初,國家發改委表示,正在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規范一批”原則,分領域、分品類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
專家表示,在“限塑令”的調整中,不能簡單地擴大“限塑令”適用范圍,也不應依賴價格調整等單一手段,而是要提升治理能力,該限則限,能禁則禁,以期最終實現“限塑令”的初衷。
今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公眾征求意見,廢棄塑料污染治理有望實現有法可依。
10年來的實踐表明,“限塑”是一場硬仗,不進則退,隻能硬碰硬,全力打贏。
有專家建議,政府設立專項補貼基金,將消費者購買塑料袋費用中的絕大部分納入該補貼基金,用於補貼廢棄塑料袋的回收與再生利用加工企業,鼓勵廢棄塑料袋的環保回收利用。同時國家應出台相關政策,促進快遞企業擴大使用各類綠色環保包裝材料,並限制物流、快遞、網購以及外賣等行業中的過度包裝。
謝新源建議,從政府管理角度來說,應該對塑料膜/袋類用品進行清單管理。對進入回收系統、填埋場和焚燒廠的混合垃圾,以及散落到正規垃圾處理體系之外的塑料垃圾進行調研,制定禁用和限用清單﹔還應加大對黑作坊打擊力度,防止低價劣質無紡布袋等代替塑料袋的材料橫行市場。鼓勵流程創新,對能真正減少一次性塑料膜袋類使用的可重復使用項目予以政策傾斜和相關補貼。
“對每個公民來說,把塑料和其他垃圾分開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塑料回收企業可採取‘不分類,不收運’、計量收費、混合垃圾與分類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措施,以保証廢棄塑料實現源頭減量。”謝新源說。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