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保護大生態 筑牢大糧倉:用養結合讓黑土地成色更足

2021年07月23日11: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李棟)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全球各地的黑土數量、質量和生態功能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保護好我國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如何讓其永葆活力?近日,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舉辦的黑土地保護利用國際論壇上表示,堅持“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堅持用養結合、生產生態融合發展,持續改善黑土地耕地質量。

近期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我國東北黑土地總面積109萬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積1853.33萬公頃,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據《白皮書》顯示,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東四盟所生產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分別佔全國產量的41%、19%和56%,糧食調出量佔全國三分之一,被譽為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壓器”和“壓艙石”,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因長期過度開發利用、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東北黑土地出現了不同程度退化,直接影響到區域糧食產量穩定。

唐仁健表示,黑土地是地球上彌足珍貴的土壤資源,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特殊饋贈,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天然的生物基因庫、調節溫室氣體的緩沖器,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住全人類糧食安全的“飯碗田”,就是留住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是人類社會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

據了解,世界黑土區主要分布在烏克蘭平原、密西西比平原、中國東北平原及阿根廷連至烏拉圭的潘帕斯草原。由於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全球黑土數量、質量和生態功能呈現退化趨勢,土壤流失、肥力下降、結構變差成為共性問題,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迫在眉睫。

“堅持‘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下一步,將繼續堅持用養結合、生產生態融合發展,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持續改善黑土地耕地質量。中國願同各方積極開展黑土地領域國際合作,加強科技創新、政策交流、人才培養,共同推進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讓‘耕地中的大熊貓’永葆活力。”唐仁健說。

據悉,目前我國黑土地科技創新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建立了一批黑土地保護模式和示范區,提出了因地制宜黑土地保護的‘龍江模式’、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國家相關部門已啟動實施了一批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中科院面向黑土地保護利用國家重大需求,與國家有關部門、吉林等三省一區共同謀劃發起“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為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撐。相信通過不斷完善國際科技合作機制,一定會推動全球黑土地研究、保護和利用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共同肩負起這一重大歷史責任。

(責編:王震、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