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要“雪中送炭” 追記爆炸力學奠基人鄭哲敏院士

8月25日,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鄭哲敏院士逝世,享年97歲。中國科學界又痛失一顆巨星。
他的研究領域始終著眼於戰略性的國家需求,致力於前瞻性、機理性的研究,主張“做科研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鄭哲敏曾說:“我從過去走到現在,並沒有什麼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願望。”
“做科研要雪中送炭”
作為“兩錢”的學生,鄭哲敏在錢偉長的課堂上第一次接觸了現代力學﹔在錢學森的叮囑下,走上了爆炸力學的研究道路。
“回國后,國家需要你干什麼,你就干什麼”,鄭哲敏將錢學森的這句話緊緊記在心裡,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他生前曾說:“雖然爆炸力學是一個全新領域,但國家需要,我當然義不容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他引領開拓的“爆炸力學”在中國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他是一位工程科學家。”學生和同事白以龍院士曾這樣評價:“鄭哲敏的在科研工作中非常強調實用,他沒有停留在理論研究、沒有固步在發表論文,而是開拓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在鄭哲敏的理念裡,從研究到應用,才算是完成了一個“循環”。
“搞科研要有吃苦的決心”
“沒什麼神秘的。”在談論科研方法心得的時候,鄭哲敏曾說:“就是老老實實做,不知道就再去學。”
他承認,科研有時是很枯燥的,必須耐得住寂寞。“要搞科研就要有吃苦的決心。沒有犧牲精神、一往直前的勇氣,基礎研究也是做不成事的。”
鄭老生活簡朴,一心向學,性格中透露著難能可貴的“純粹”。在他的觀念中,科研人員是不會發財的,能有個“體面的生活”就滿足了。
“鄭老是我們所多年的優秀黨員,科技界的楷模。”中國科學院力學所黨委書記喬均錄曾經告訴記者,八十多歲的鄭老有次身體不舒服住院輸液,都不耽誤他把研究生叫到醫院裡給他們輔導論文。
對於年輕一代,鄭哲敏總是寄予厚望。他寄語青年科研人員“要看得遠一點”,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計較太多。
“就隻做了這麼幾項工作”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所長……盡管擁有無數令人艷羨的“頭銜”,鄭哲敏對自己的科研人生仍有遺憾。
第一個遺憾是“就隻做了這麼幾項工作”﹔另一個是在高能粒子、激光等領域剛剛興起時,礙於科研條件比較差,以至於“有點膽怯”,使“該抓的一些機會溜走了”。
晚年的鄭哲敏依然堅持工作在科研一線,除了繼續學科領域內的研究外,還關注能源戰略安全等重大問題,當國家重大工程遇到挫折時,他也會挺身而出。
他在總體把握中國力學學科發展方向的同時,積極倡導、組織和參與彈性力學、材料力學、環境力學、海洋工程力學、災害力學等多個力學分支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為推動中國力學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