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顆粒歸倉!各地開展“雙搶”打贏秋收“攻堅戰”

2021年10月18日08:1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華全媒+︱顆粒歸倉!各地開展“雙搶”打贏秋收“攻堅戰”

  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眼下正值我國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記者近日在多個產糧大省走訪看到,面對洪澇等極端天氣多發的情況,各地科學調度、搶抓農時,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不誤農時描繪豐收圖景

  正值秋收季,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一處稻田裡,稻香陣陣。幾名農機手正熟練操作水稻收割機收割水稻。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0月13日,黑龍江省農作物已收獲15827萬畝,佔應收面積的近七成。

  從黑土“糧倉”到膠州半島,從贛鄱大地到“天府之國”,秋收的圖景在祖國大地展開。

  記者在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看到,當地農戶針對當前土壤濕粘、整地困難的生產實際,玉米收獲堅持“兩搶”原則,即“搶排積水、搶收騰茬”,加快機收進度﹔小麥播種堅持“播期服從墒情、播量服從播期”的原則,即使推遲播期也要保証整地和播種質量。

  10月14日,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鋪集鎮鹿家村農戶正在收秋糧。(新華社發)

  10月15日,在四川省農業大縣中江縣永太鎮,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在田間完成秋收后,又開著幾台挖掘機挖排水溝。

  “這幾天,我們都忙著開溝,因為前段時間雨水多,開溝后把水排出去,為秋種做好准備。”金穗源糧食專合社負責人常濤說。

  山西近期迎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受強降雨影響,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57.69萬畝。

  10月13日,廠家技術人員向山西省安澤縣受災群眾傳授農業機械的使用方法。新華社記者陳志豪 攝

  位於太岳山區的山西省安澤縣,持續降雨造成農田積水、庄稼倒伏,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佔比超過四成。“被洪水沖倒的玉米容易發霉、發芽,不抓緊搶收就會絕收,農民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費了。”暴雨結束以來,安澤縣財政局職工李紹毓每天都在包聯的沁河庄村幫忙收秋。

  10月13日,來自山西省安澤縣財政局的義務搶收隊正在幫村民搶收玉米。新華社記者許雄 攝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進仁說,目前山西省農業農村系統有3000余名干部和專家在田間地頭開展服務。同時,督促指導運城、臨汾、晉城、長治等冬小麥區力爭10月20日前適播期多種、種好,晚播冬小麥整好地、施好肥、拌好種,確保應種盡種。

  科技創新引領秋收“新范兒”

  秋收中,農業科技及創新理念的發展與普及,正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的一處稻田裡,一台無人收割機正在作業。利用北斗導航,隻需在手機裡輸入相關參數,這台無人機可自主定位,精准高效收割,節省了人力。

  建三江分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在6個農場建設了數字農業平台,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數字化,有的農場形成了從衛星到地面、從宏觀到微觀的農情監測系統。

  而在黑龍江省海倫市東興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無人機早已不是“新鮮事”。“我們現在有大大小小無人機28台,不僅自己用,還服務周邊農戶。”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生說。

  秋收中,秸稈處理一度成為一些農民心中的難題。過去不少農民選擇焚燒,不僅帶來安全隱患,還污染空氣。近年來,多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

  記者在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鋪集鎮鹿家村看到,不少種植戶採用精細化粉碎混埋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時深耕並配施生物菌劑,不僅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還能緩解病害問題。

  “採用這種方式還田,每畝地得多花約70元。但今年市裡有補貼,很多人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村民鹿炳展說。

  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姜延海介紹,膠州市還利用農作物秸稈制造有機肥,進一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地力。

  “藏糧於地”助力可持續發展

  10月中旬,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龔坊鎮濂坑村2900多畝晚稻已成熟。村民曾憲林站在農田間,豐收的喜悅挂在臉上。

  在地頭,曾憲林談到高標准農田建設給秋收帶來的好處,“田整平了,路修寬了,大型農機能直接開到田裡,運糧卡車也能開到田邊,一天能收割40畝,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

  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提升糧食產能和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藏糧於地”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保障。

  在青島市平度市,當地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瑜輝舉例說,2019年膠萊河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65。通過項目實施,節水灌溉區域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855,改善灌溉區域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75,年節水量可達141.6萬立方米。

  平度市明村鎮東店子村村民王洪春告訴記者,他在明村鎮高標准農田項目區流轉承包土地2700畝,“大致一算,一年下來每畝地平均節約成本100元左右,平均增產200斤、增收200元。” 王洪春說。

  “高標准農田建設的一大好處就是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黑龍江省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干部高波說,“以前雨水沖刷嚴重時,有的農田受侵蝕的部分每年流失的黑土厚度可達二三十厘米,高標准農田建設則可通過加固護坡等方式,有效減少水土流失,保護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執筆記者楊喆,參與採寫王建、王凱、梁曉飛、陳春園、高健鈞、王勁玉、許雄、陳志豪)

(責編:趙竹青、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閉幕 呼吁加快實現可持續交通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喬雪峰)10月16日,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在京閉幕,10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專家、活動家和商業領袖出席了本次大會,大會呼吁加快實現可持續交通運輸,從而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改善數十億人的生活。 閉幕前,大會發表了《北京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介紹了可持續交通的重要性,闡述了加快向可持續交通轉型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提出了恰當採用新興技術是解決諸多挑戰的關鍵,鼓勵各國開展國際合作、能力建設和知識交流,推進技術發展和創新,推動可持續交通運輸系統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及偏遠地區、特殊處境國家延伸,加強全球道路交通安全,提高抗風險能力和疫情防控應急處置能力。…
我國對銀行保險機構大股東劃出紅線:禁止不當干預正常經營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黃盛)中國銀保監會在公開征求意見4個月后,正式發布實施了《銀行保險機構大股東行為監管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從持股行為、治理行為、交易行為、責任義務等四個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監管標准,並明確指出禁止大股東不當干預銀行保險機構正常經營。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小機構股權普遍較為分散,控股股東很少,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股東隻能按照主要股東(5%)的標准實施監管,從而出現監管不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