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喬雪峰)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穩定增長。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不斷發展,數字經濟已逐漸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月24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舉辦線上研討會,發布《“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報告,並邀請多位學者和企業代表就數實融合發展路徑展開研討。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林毅夫院長在開場致辭中表示,大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21世紀的“石油”,數字產業是新的產業,以人力資本的投入為主,研發周期短,技術迭代快,是典型的“換道超車”型產業。 “中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在人力資本上跟發達國家差距較小,又具有數字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國內市場大,數據要素豐富等條件,已經在數字經濟領域形成了新的優勢。”
同時,林毅夫還表示,我國產業體系健全,是全球制造業產值最大的國家。中國在數字經濟上的優勢,可以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幫助我國數字經濟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也會實現提質增效發展。
林毅夫指出,必須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克服“卡脖子”制約、法制法規滯后於產業發展等障礙,通過更好的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則在會上表示,隨著各行各業紛紛擁抱數字化、智能化,互聯網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從用戶(C),發展到產業(B)和社會(S)。“過去二十年,消費互聯網積澱了大量互聯網技術,培養了龐大的在線消費市場,為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產業互聯網則為諸多產業難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湯道生進一步指出,在突破創新瓶頸方面,產業互聯網可以通過全流程的數據挖掘和利用,創造更多價值。在應對人口紅利下降方面,產業互聯網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學習人的經驗,替代過去高度機械重復、讓勞動者疲憊的工作。在促進社會價值創新方面,可以利用產業互聯網的網絡效應和效率優化,服務社會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城市治理、應急救災。
隨后,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黃斌簡要介紹了《“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指出,要探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必須深刻認識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對生產要素及其結構的影響。
報告指出,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能夠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產業分工,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其中,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對創新的促進作用最為直接、明顯。一方面產業知識數據化並成為數據要素后,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加快技術迭代,更好的實現知識溢出和創新擴散,甚至形成新的知識、理論和技術,提高全社會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創新的供需對接更加便利,有利於形成需求牽引創新的新模式,也會進一步提高創新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創新的效率和可持續投入的能力。同時,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也會優化勞動力市場結構,提高資本回報,更好的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報告同時建議,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也要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強對數據要素的治理,促進市場良性競爭。
在主題發言環節,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和企業代表分別從理論和實踐等層面就數實融合展開研討。
中國國際知識中心主任趙昌文認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代表了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但最終會殊途同歸。當前階段,更應該關注不同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征,並結合這一特征針對性的提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路徑。
趙昌文認為,我國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在外部面臨著全球化退潮,區域化、本地化發展趨勢開始顯現的新形勢,發達國家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再制造業化的過程,會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在內部,我國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在不同領域、不同階段分別形成了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給金融體系和市場治理體系也帶來了沖擊,要更加重視在發展和監管的平衡。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曉嵐認為,對於產業來說,數實融合是個動態、漸進的過程。從戰略上可以先從服務業和部分制造業向廣泛的制造業推進,幫助企業從產業鏈的2C端向后端的供應和生產過程全鏈條滲透,從供應鏈后端向全面的數字轉型。
廣州汽車集團數字化轉型技術負責人唐湘民表示,汽車是不斷集成最新科技成果的產物,發展趨勢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汽車企業通過車聯網連接產品,通過移動應用連接用戶,進而將成為“以用戶為中心”的科技型企業。汽車產品及服務的智能網聯共享涉及軟件定義、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數字化技術,汽車產業應該成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主戰場。
騰訊企業微信行業拓展總經理王瓊基於企業微信助力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分享了一些心得。她表示,制造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決策鏈條發生了巨變。以前是加大生產效能,用量鋪市場,現在會更重視客戶的實體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在總結中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已經不僅僅是從無到有,換道超車的問題,而要聚焦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產業復雜度和附加值。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要素組織的關鍵是企業家。“報告在要素層面進行了很好的研究,建議通過更加深入的企業案例研究,進一步提煉出數據要素和其他要素組織的基本規律,形成數字時代基本的要素組合原理。”
劉守英認為,下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還要關注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投資回報問題,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和邊界,同時要針對數據要素的獨特性,重點加強產權和交易市場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