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江潮奔涌 滄海放長歌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四十周年發展紀實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一年后,隨著湖裡工地上一聲爆破巨響,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正式拉開。“大廈之門”從此開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經濟特區偉大創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
40載歲月崢嶸,40載篳路藍縷。以兩岸融合為特色,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追求,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充分發揮體制改革“試驗田”、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和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作用,曾經風高浪急、發展受限的海防前線,不斷向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邁進。
因台而設 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海峽相望,鼓浪如歌。在我國首批4個經濟特區中,廈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因台而設”。4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憑借對台區位優勢全面拓展兩岸交流合作,以先行先試服務對台工作大局。
作為首批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建霖集團董事長呂理鎮1987年來到大陸,在考察了幾個城市后,最終選擇了廈門。
“廈門離台灣很近,有著相同的鄉音、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更為重要的是,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有政策支持。”呂理鎮說,剛起步時,公司蓋6萬平方米的廠房,隻花了18個月的時間。“這在當時,很了不得。”
依靠大陸市場,加上當地政策、人才的加持,建霖集團去年正式登陸A股。“廈門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目的地,也是兩岸合作的典范。”呂理鎮說。
40年來,廈門在兩岸三通直航、經貿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基層政黨交流等方面不斷有“破冰”之舉,持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建設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兩岸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對台貿易中心等“一區三中心”,廈台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產業合作結出碩果。
如今,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引進了友達、宸鴻等20多家台灣百大企業,累計實際使用台資117億美元,台企工業產值約佔廈門規上工業總產值1/4。廈門口岸的台灣水果、食品、酒類、圖書、大米等進口量穩居大陸第一,是大陸最大對台貿易口岸。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因疫情影響延至歲末登場,兩岸各界依然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作為兩岸交流交往最活躍的平台,廈門已重點打造了海峽論壇、工博會、文博會、圖交會等50多個大型兩岸交流活動,成效不斷提升。
兩岸合作的未來在青年。來自台灣桃園的青年創業者范姜鋒把廈門比喻為“逐夢之地”。2016年,范姜鋒與大陸合伙人共同創辦了廈門啟達台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如今成果斐然:協助7000多名台灣青年來閩交流,幫助超過300名台青、150個項目在閩落地。
“在廈門,我看到了在台灣從來沒看過的風景。”范姜鋒說,廈門已成為許多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的首選地。
廈門推出多項惠台利民舉措,創新設立台胞服務中心、台胞驛站、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等涉台服務機構,積極為台灣青年追夢、筑夢、圓夢創造更好條件,搭建更大舞台。
越來越多的台灣新生代走進並融入廈門,成為一道靚麗的青春風景線。廈門已有20多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其中7個獲批國台辦“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范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台胞在廈門工作、生活,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眾多台胞主動當義工、參與社區治理,融入本地生活。
“台胞和大陸同胞已成為社區共同體。”廈門市湖裡區興隆社區台胞主任助理熊麒說,在他們社區,兩岸同胞已經從“陌鄰”變為“友鄰”,真正實現了具有共同情感體驗的“兩岸一家親”。
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廣大台商台胞既是參與者、親歷者,也是受益者。台商台胞助力廈門發展,也搭上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列車”,幸福指數年年增高。
多區疊加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向開放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謀劃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的發展邏輯。
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之初,基礎設施幾乎為零,一張白紙上搞建設,資金更是緊巴巴。百業待興,如何破題?
沒有現成經驗,沒有標准答案,經濟特區的使命,就是要沖鋒探路,“殺出一條血路來”。利用特區政策優勢,廈門在全國率先利用外國貸款建設機場、港口、通訊等基礎設施,率先推進稅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率先推行土地有償轉讓和政府採購公開招投標,成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之初一系列開放舉措激活了發展活力,形成了外引內聯的良好開局。
1984年2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臨廈門視察,奮筆題寫“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激勵著廈門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
1985年,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此后,中央又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和象嶼保稅區。2010年中央又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一系列政策疊加,廈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戴爾、通用、ABB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搶灘”廈門。“廈門是ABB在中國揚帆遠航的起點。從1992年落戶廈門火炬高新區至今,廈門已成為ABB全球最重要的產業基地之一。”ABB電氣中國總裁趙永佔說,2018年ABB廈門工業中心投入運營,致力於打造現代化研發基地,實現從生產制造基地到創新研發基地的轉變。
廈門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共有6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廈門投資了114個項目,合同外資41.2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36.3億美元。
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截至目前,廈門累計登記境外投資項目1581個,投資分布74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涉及批發零售、制造業等領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落地,廈門正在從更高層面探索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經濟開放格局。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商事登記“一照一碼”改革、設立國際商事仲裁院、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局長代斌說,自2015年挂牌以來,廈門自貿片區累計推出498項創新舉措,共有30項“廈門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
融入國家全新的對外開放格局,廈門視野愈加廣闊。2015年首列中歐班列(廈門)開行,這趟離台灣最近的中歐班列線路如今已開行逾1000列。3年后,首開於廈門港的“絲路海運”也開行,海絲和陸絲在廈門實現了完美的交匯。
“絲路海運”是首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平台。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南說,經過3年發展,“絲路海運”已擁有80條命名航線,通達27個國家的99座港口,聯盟成員超過200家,累計運輸集裝箱超670萬標箱。
跨陸連海的廈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為“一帶一路”發展注入活力。與此同時,廈門緊抓“金磚”機遇,構建金磚合作的重要平台。
繼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成功舉行后,廈門在去年底又落地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創新基地正式建設一年來,發布了兩批60項重點任務清單,開展了20期金磚專題培訓,建設了7個新工業革命領域賦能平台,推出了首批39個新工業革命領域示范標杆項目,簽約了33個金磚合作項目。
多項國家戰略匯集,多區疊加的優勢,推動廈門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在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始終走在前頭。
質量變革 激發產業創新力
創新創業是廈門經濟特區的鮮明特征。正是靠著創新驅動發展,廈門克服了地域空間狹小、經濟腹地不足等弱點,走上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展廳內,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演示最新的視訊調度解決方案,應急指揮、交通調度、可視檢修、遠程監控都能在這套系統中輕鬆實現——走進廈門億聯網絡公司,各種新技術新產品讓人大開眼界。
作為國際領先的企業通信與協作解決方案提供商,億聯網絡的自主品牌產品銷售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SIP話機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受疫情影響,公司雲視頻業務更迎來風口,訂單激增。
“近兩年,公司年均申請專利100多件,平均三天申請一件。”公司副總經理張惠榮介紹,公司研發人員佔員工人數六成以上,每年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超過8%。
億聯網絡所在的廈門火炬高新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建設30年以來,廈門火炬高新區從島內不到1平方公裡的“試驗田”起步,發展為“一區九園”,支撐起廈門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目前火炬高新區聚集各類企業超1萬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
火炬高新區的鮮明特色,折射出廈門因地制宜謀劃產業布局的路徑。相比全國其他副省級城市,廈門經濟體量偏小,全市僅1700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近六成又被劃入生態控制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說,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緊盯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走“小而精”的精細化發展之路,是激發廈門比較優勢的正確之選。
精,是指產業布局的高精尖。特區成立之初,廈門以“三來一補”加工制造為主,電子、機械、輕工、化工等企業,曾一度是廈門的支柱產業。此后廈門有取有舍,擺脫發展路徑依賴,逐步放棄粗放型產業,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串點成鏈、集鏈成群,在轉型發展中重塑產業格局,目前已形成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等9條千億產業鏈。
40年來,廈門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5%,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1%。2020年廈門GDP達638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1351億元,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達到國際通用的發達經濟體“門檻”。
廈門以佔全省1.4%的土地面積,創造出全省14.5%的GDP、26.2%的財政收入和近50%的外貿進出口額,土地產出率、財政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每度電創造生產總值等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乘著經濟特區發展的東風,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廈門集聚發展,演繹著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生動故事。
位於海滄區的廈門生物醫藥港,5.67平方公裡的“袖珍”之地聚集了300多家生物醫藥公司。萬泰滄海生物醫藥項目工程二期建設快馬加鞭,項目建成后將主要用於生產國產九價宮頸癌疫苗,並和葛蘭素史克合作開發新一代宮頸癌疫苗。
“歷經無數次試驗,我們坐熱了冷板凳,疫苗產業化生產終於實現突破。”據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成介紹,公司和廈門大學科研合作,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個戊肝疫苗和國產首支、世界第三支二價宮頸癌疫苗。其中,國產二價宮頸癌疫苗於去年5月成功上市,國產九價宮頸癌疫苗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位於海滄的艾德生物是國內外知名的腫瘤精准檢測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公司總經理羅捷敏說,公司擁有60多項國際領先的自主專利,產品已進入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讓60多萬腫瘤患者從精准醫療中受益。艾德生物根植於廈門的創新沃土,也是經濟特區創新驅動發展的產物。
推陳出新天地寬。“10多年前,我們開始逐步退出石化、鋼鐵等傳統支柱產業,為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崛起贏得發展空間。”海滄台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善美說。
高處謀勢,新處落子。緊扣產業發展方向,廈門近年來精准發動招商引擎,著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不久前,總投資480億元的廈門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主廠房封頂﹔全球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廈投資成立子公司,並與廈大共建廈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
隨著一批龍頭項目入駐,結構優化、價值高端、效益突出的新興產業集群正在廈門加快形成。
協調並重 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
在保持經濟發展“高素質”同時,廈門統籌推進區域、生態、民生、文化等協調發展,實現了成色十足、內外兼修的“高顏值”。
置身於廈門“特區·1980”湖裡創意產業園,隨處可見各種老工廠和老式錄音機、黑膠唱片等老物件。獨特的懷舊氣質,讓這裡成為游客打卡、劇組取景的網紅地標。
這塊小小的土地,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原點。從昔日眾多工業企業雲集之地到今天的時尚高地,湖裡創意產業園轉型重生的過程,正是廈門“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生動縮影。
2002年,廈門提出“跨島發展”戰略決策,此后便將發展目光從島內擴至廈門全域。跨島發展拉開了城市格局與框架,廈門產業轉型升級有了施展拳腳的更大空間。
站在集美新城體驗館,整個新城全貌一覽無余。十余年來,伴隨著跨島發展,集美新城從最初的一張白紙到如今的一派生機,逐步形成包括城市CBD、高校聚集、高科技研發、影視拍攝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新城。
跨島發展,關鍵在產業。從島內的一期、二期,拓展到島外的三期,廈門軟件園跨島而來。位於集美的軟件園三期,過去是一片“農田灘涂”,如今變身創新創業沃土,3000多家企業、4.6萬軟件人才匯聚於此。
隨著產業園區拔地而起,產業跨島升級有了肥沃的土壤,產業跨島升級又反過來推動島外新城建設。如今,海滄新城、集美新城、同安新城、環東海域新城建設全面提速,數字經濟、平台經濟、智能經濟等在島外優先布局。廈門市還大力推動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文體設施,基礎設施等布局島外,廈門新機場、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等片區加速推進。
島內島外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推進,而廈門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等領域協調推進力度也進一步加大。
筼筜湖,廈門市中心的城市濕地公園,被譽為廈門“城市會客廳”。這裡花團錦簇,飛鳥翔集,游人如織。很難想象40年前,筼筜湖雜草叢生、污水亂排,湖水又黑又臭。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打響了筼筜湖環境整治的硬仗。經過多年持續綜合治理,如今筼筜湖徹底改頭換面,筼筜湖綜合整治工程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
筼筜湖之變折射出廈門久久為功謀劃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多年來,廈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標准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持續打造“在花園裡盛開的城市”。廈門率先制定全國首部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環境保護條例。城市開發建設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廈門市不惜將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橋改為隧道,成本大幅增加﹔為保護白鷺專門保留大嶼島。
在經濟特區建設道路上,廈門始終不忘實現共同富裕的初心,大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普惠於民。
海拔900多米的軍營村和與之毗鄰的白交祠村地處廈門、泉州、漳州三市交界處的高山上,是廈門市海拔最高、最為偏遠的村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高山兩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與日新月異的經濟特區格格不入。
在廈門市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高山兩村興產業、美生態,“山上戴帽、山下開發”因地制宜走上了擺脫貧困、振興鄉村的致富路。如今走進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層層梯田環抱群山,郁郁蔥蔥的茶園格外“養眼”。
“曾經村裡夜晚黑漆漆、山頂光禿禿,逢雷雨天常斷電,出行隻有泥巴路。”軍營村返鄉創業大學生高志雲說,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人均收入超過4萬元。
面向未來 新起點上再揚帆
四十載風華正茂,九萬裡風鵬正舉。站在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的歷史新起點上,廈門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新征程上面臨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選擇。
——在兩岸形勢嚴峻復雜的背景下,廈門如何發揮對台優勢更好服務國家工作大局?
廈門經濟特區因台而特,因台而興。廈門市台港澳辦主任劉金柱說,作為大陸距台灣最近的城市之一,廈門與金門隔海相望,是兩岸直接往來和區域融合的重要樞紐。在兩岸交流合作受阻的情況下,廈門更要努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全面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經濟特區建設成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
目前,回應台胞需求,廈門正加快廈金通電、通氣、通橋等項目廈門側建設,先行推進廈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廈金共同生活圈”。
——在“城市群”崛起、區域協調發展提速的時代洪流中,廈門如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區域經濟布局中有更大作為?
廈門進一步發展面臨空間狹小、經濟腹地有限等因素制約。“廈門應當在廈漳泉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擴大其發展空間和輻射帶動作用。”福建社科院教授嚴正說。
廈漳泉都市圈位於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經濟區域以及對台合作的前沿門戶。三地語言相同、文化同源、空間相鄰,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閩南文化發祥地和核心區。嚴正說,應從更高層面推進廈漳泉協同發展,深度整合廈漳泉優勢資源,從而形成更有厚度的發展腹地,讓廈門在更高水平上建成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土地資源稀缺、外向型經濟特征突出的廈門,如何進一步突圍破局,讓開放之路越走越寬?
目前,外資企業貢獻了廈門約70%的工業產值、60%的經濟增長和40%的進出口額。“開放包容是廈門發展的軟實力,今天更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持續開放釋放發展活力。”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穎剛說,廈門要更加積極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探索“金磚+”的拓展模式,塑造陸海聯動立體開放新格局。
“深化海絲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深度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些都為新形勢下廈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方向。”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茂興說。
借力揚帆天地闊,擊鼓催征正當時。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說,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廈門經濟特區將乘勢而上、砥礪奮進,再次鼓起改革開放風帆,以高起點、高素質的競爭態勢探路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 (本報記者康淼、董建國、
付敏、張華迎、秦宏、顏之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