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黨員代表暢談飛天夢:為國問天寫青春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當前,我國正在加緊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在軌建造完畢,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12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載人航天領域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主題,分享航天事業工作體會,暢談對載人航天精神的理解。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集成技術中心主任王珂。徐想 攝
“80后副總師”王珂:為國問天寫青春
此次參加見面會的五位代表裡最年輕的一位,出生於1982年。他是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集成技術中心主任王珂,同時還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副總設計師。
“80后”的王珂,已經是載人航天隊伍中的一名“老兵”了。2006年,王珂進入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工作,先后參與了神舟七號、神舟八號、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以及空間站階段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和載荷研發工作。
15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設計師逐步成長為系統副總設計師,見証和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科學的發展及建設。
“現階段,我和我的團隊核心任務就是利用空間站平台打造多學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空間科學設施,建設我們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我們追求的就是‘為國問天寫青春’,我們的目標就是星辰大海。”王珂說。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航天員湯洪波。徐想 攝
航天員湯洪波: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
今年6月出征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航天員湯洪波第一次飛往太空。此次見面會上,剛剛完成了隔離和療養恢復的湯洪波,神採奕奕地出現在中外記者面前。
在軌期間,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人乘組用了大約一周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並且兩次出艙完成了艙外設備安裝任務,在軌飛行3個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湯洪波1999年畢業於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成為一名戰斗機飛行員。2010年,湯洪波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與執著堅守,終於在11年后一飛沖天。
“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湯洪波用這句航天員經常說的話來表達心聲。他表示,自己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作出了有力支撐。
“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做出更多成績。”湯洪波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助理董能力。徐想 攝
董能力:載人航天精神是幾代航天人的精神豐碑
載人航天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精干高效的總體設計部。2006年,董能力進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工作,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和總體技術管理,從此便投身於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作為工程總體隊伍的一員,他全程參與了空間站的研制建設。
如今,已經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助理董能力,對載人航天精神和飛天夢想有著更深的理解。
“載人航天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幾代航天人的精神豐碑。”董能力說。
他介紹,空間站工程立項之初,中國航天人面臨著很多難題。比如空間站長什麼樣、走什麼樣的技術路線、怎麼建……任務非常艱巨。
“空間站工程研制准備長達十年之久,我們許多設計研究人員十年如一日,每一個人都把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作為追求和夢想,使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得以突破,一個又一個復雜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董能力說。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工程師孫軍。徐想 攝
孫軍:傳承航天精神,讓太空探索步伐走得更遠更穩
“載人航天精神是在載人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孕育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后我們必須要永遠傳承下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工程師孫軍說。
26年來,他在一線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空間站階段歷次任務的飛行控制,親眼見証了工程取得的巨大飛躍和輝煌成就。
“每當我邁入熟悉的飛控大廳,都有一種神聖感和責任感。”孫軍介紹,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高難度巨系統工程,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扮演著飛行控制“神經中樞”的角色,必須要保証上十萬個遙測參數和遙控指令絲毫不差,軌道控制要精確到毫秒、毫米。面對這樣的艱巨挑戰,任務期間很多同志都是連續四五十個小時不眠不休、全力以赴、齊心協力攻堅克難。
“中國航天之所以能夠連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和輝煌,離不開每個航天人的拼搏和奉獻。”孫軍說,“隻有保持奮斗者和攀登者的姿態,腳踏實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完成好每一個任務,履行好每一個責任,我們探索太空的步伐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柏林厚。徐想 攝
柏林厚:用重大任務弘揚載人航天精神
“實事求是地講,我們就是用重大任務、重大工程型號的成功來弘揚載人航天精神。”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的柏林厚,和王珂一樣都是“80后”航天人。
在柏林厚參加工作的這十幾年中,他先后參與研制了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等載人航天器。在空間站任務中,他主要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整個空間站的運行管理及相關的地面研制工作。
“經過十幾年重大工程型號的歷練,我有幸從一名普通設計師成長為一名空間站的副總設計師,現在我和我的團隊最大願望就是把我們國家自主研制的空間站建造好、運營好、管理好、應用好,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柏林厚說。
他提到,載人航天精神體現在研制隊伍的每一個人身上。隊伍中工作了30多年的老同志,還兢兢業業,一直奮斗在一線,一直秉承著“嚴慎細實”的工作精神,他們參與創造了載人航天精神,同時也一直在詮釋著這種精神﹔70后、80后目前已經扛起了自主創新的大旗,已經繼承了載人航天精神,並且正在傳承下去﹔而90后甚至95后,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是不怕吃苦的,同時他們有新視野、新技術,相信他們會把載人航天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有這麼一個團隊,再有這麼一種精神,我們將攻克的關鍵技術會越來越多,載人航天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柏林厚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