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還能買嗎

中國銀保監會近日表示,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理財產品已實現清零,銀行業保險業已基本完成“資管新規”過渡期整改任務。於是有人擔心“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了,不能買了”……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了,還能買嗎?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不屬於存款,其本質是資產管理產品,不應也不能保本。此前之所以保本,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被異化成了“存款”。
資產管理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財”。假如你是一位缺乏金融知識的投資者,最理性的做法是把錢交給專業機構,讓機構替你投資。賺的錢歸你,賠了錢也由你承擔風險,專業機構隻收取替你投資的“工錢”,即投資服務費用。
以上便是資產管理業務的本來面貌。該模式的突出優勢是讓資金量不大的單一投資者可以實現多元化投資、降低風險。例如,某位投資者用2萬元很難同時購買多隻股票,但如果他購買了權益類資產管理產品,該產品可以將募集的大量資金同時投資多隻股票,進而降低投資單隻股票的市場風險。
銀行理財保本、異化成存款,投資者看似“賺了”,多數情況卻“虧了”。例如,某銀行理財產品承諾1年期收益6%,並保本。投資者的錢被拿去投資,1年期的實際收益率可能高達15%,多出來的9%就被資金管理人獲得,並沒有給投資者。反過來,如果1年期的實際收益率是-2%,資金管理人則會拿錢填補8%的窟窿。
在剛性兌付的背景下,看似投資者獲取了穩定收益,但無形中也損失了本屬於自己的另一部分超額收益。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后,盡管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出現虧損,但若市場行情上揚,所有收益也均歸投資者。
監管部門先后發布“資管新規”“理財新規”,旨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引導銀行理財回歸“代客理財”的資管業務本源。其中,“資管新規”的過渡期截至2021年12月末。
面對新變化,投資者需謹記收益、風險成正比。若完全不能承受任何市場風險,應選擇存款產品﹔如果風險偏好較低,可選擇投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若風險偏好較高,則可選擇投資股票、期貨等市場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最關鍵的是,投資者需重點關注擬選擇理財公司的投資研發能力。理財的核心在於資產,資產的核心在於配置管理。“過去,銀行理財產品結構簡單、同質化嚴重,在‘剛性兌付’的保証下,能夠吸引大多數穩健型客戶。”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說,隨著資產管理業務轉型,金融機構必須通過多樣化的資產配置,重構理財產品的吸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