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大丹頂鶴越冬地看見美麗中國

新華社南京3月12日電(記者陳聖煒)早春三月的暖陽洒向中國東部濱海城市江蘇鹽城的茫茫濕地,穿過層層蘆葦,喚醒還在睡夢中的丹頂鶴。這群優雅的“舞者”輕盈躍起,在高空盤旋片刻后一路向北。
“走過這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丹頂鶴高亢嘹亮的鳴唱間隙,回響著一支它們聽過無數遍的曲子——《一個真實的故事》,歌中講述的徐秀娟的故事讓許多人動容。
1986年,徐秀娟帶著兩隻丹頂鶴蛋,登上從黑龍江開往江蘇的列車,全程用體溫幫助鶴蛋孵化。兩天后,這兩枚來自中國東北的丹頂鶴蛋抵達鹽城,並成功破殼。
1987年,徐秀娟在鹽城培育丹頂鶴的第二年,一次野外工作中她不幸落水,永遠留在了這片濕地。
不過,徐秀娟牽挂的事業沒有畫上句號。幾十年來,一代代馴鶴人接過火炬,在鹽城荒灘上續寫新的奇跡。
丹頂鶴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鹽城丹頂鶴越冬地距離市中心約40公裡,茫茫草灘,人跡罕至。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鳥類繁育中心副主任陳衛華在這裡工作了30年。
陳衛華不善言辭,卻與丹頂鶴特別親近。每每走進幼鶴飼養區,小鶴們便主動湊過來,陳衛華也用“鶴語”招呼著它們。
1992年,19歲的陳衛華第一次走進保護區,又驚又喜。喜的是“見到了從未見過的丹頂鶴”,驚的是保護區生活環境之惡劣。“夏天蚊虫多到能爬滿整個褲腿,每天喂食都得穿上雨衣防止被叮咬。”陳衛華回憶,剛來時條件實在艱苦,風裡裹著沙塵和鹽鹼,吃水、用電都成問題。
不過,陳衛華耐得住寂寞,一干就是30年。除了人工培育丹頂鶴,他還要協助保護區為野生丹頂鶴打造宜居的生態環境。
上世紀80年代,灘涂圍墾、盜捕鳥類等行為較為猖獗,引發當地政府關注,下決心設立保護區。
鹽城堅持沿海濕地“為鳥讓路”,實施退漁還濕,禁止圍墾灘涂,在濕地上劃出一道道生態紅線。為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區內水面和空中的各類設施相繼拆除、遷出。國網鹽城供電公司把保護區內的架空線路全部入地,在鳥類棲息較多的濕地外圍電力線路上搭建人工鳥窩,引導鳥類安全“落戶”﹔提升保護區外圍區域杆線絕緣率,降低野生動物觸電風險。
如今,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每年約有600隻丹頂鶴在保護區越冬。不僅是丹頂鶴,鹽城更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的“加油站”,每年約300萬隻候鳥經停歇腳,近百萬隻在此越冬。
鹽城的“綠色家底”讓當地人自豪,也為鹽城贏得世界認可。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其所有申報點位均位於鹽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陳衛華看來,這是對自己過去30年工作的肯定。“一輩子與鶴為伴,做一點利國利民的事,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