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滅絕動物復活技術能圓侏羅紀公園之夢嗎?

喬 地
2022年04月12日09:2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上個月,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當代生物學》的一篇論文顯示,古遺傳學家將研究重點轉向了聖誕島虎頭鼠,他們的發現也揭示了“復活”技術的局限性。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家於近日表示,他們用數年時間首次對300多年前滅絕的渡渡鳥進行了完整的基因組測序,這使得科學家有可能採用克隆技術使這種已經滅絕的鳥類重新復活。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滅絕物種復活定義為培育在功能上與原始滅絕物種等同的替代生物,但不是完全相同的復制品。

  在越來越多物種加速滅絕的當下,復活滅絕動物似乎給不少人帶來“重新來過”的希望。然而,果真如此嗎?

  物種加速滅絕:人類時代的常態與悲哀

  慵懶陽光下,一隻“大狗”正好奇地打量著鏡頭。與狗不同的是,它嘴巴張開的幅度要大得多,身體的后半段有像斑馬一樣的條紋。其實,它並不是什麼狗,而是已經滅絕的生物——袋狼(塔斯馬尼亞虎)。

  這個畫面來自1933年在博馬裡斯動物園錄制的視頻。在此之后3年,最后一隻已知的袋狼正式宣告死亡,這一物種永遠告別了歷史舞台。

  在它之前,渡渡鳥、旅鴿、極樂鸚鵡、塔斯馬尼亞鴯鹋和無數被人類祖先吃光的史前動物都已經告別歷史﹔而在它之后,北白犀、華南虎、隱鹮、平塔島象龜和加灣鼠海豚們也相繼離開了我們。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展,物種滅絕的狀況還在繼續惡化。

  在《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裡,知名自然紀錄片制片人大衛·愛登堡爵士指出,全球昆虫數目在短短30年間已經減少了1/4,德國失去了75%的飛虫,波多黎各近90%生活在樹冠裡的昆虫和蜘蛛都已經消失。

  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布的《全球評估報告》,如今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一千萬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幾十倍至數百倍,並且仍在加速。自1500年以來,在人類行為驅使下已有至少680種脊椎動物滅絕,且目前正面臨著滅絕威脅的物種平均比例達到總數的25%,體型大、生長緩慢、生境特化的物種(如大猩猩、鯊魚、熱帶硬木樹種和大型貓科動物)尤其受到威脅。

  復活滅絕動物並非“復制+粘貼”

  不少人提出,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或許人類可以運用技術手段復活滅絕動物,以此來彌補此前人類造成的過錯,甚至使建造侏羅紀公園成為可能。

  事實上,復活滅絕動物並非像“復制+粘貼”那麼簡單。當前,滅絕物種的復活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回歸繁殖,即識別與已滅絕物種有相似特征的現有物種,並有選擇地進行繁殖,產生更接近已滅絕物種的后代。例如,現已滅絕的歐洲野牛,是所有現代牛的祖先。科學家正通過“陶羅斯計劃”將其復活,希望通過選擇性繁殖與歐洲野牛基因相似的現代牛,培育出一種與歐洲原始野牛非常相似的物種。與其他更復雜的滅絕物種復活方法相比,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技術。

  二是為人熟知的克隆技術,也是人們通常認為最直接有效的技術。該技術通過提取包含滅絕動物DNA的細胞核,克隆培育出滅絕動物。具體做法是將這些DNA植入沒有本身DNA的卵細胞(從該滅絕物種的現代近親中提取),該卵細胞在代孕雌性動物子宮中完成發育過程,而它的后代將是一個與滅絕物種完全相同的基因副本。

  該方法僅適用於瀕臨滅絕或者剛滅絕不久的物種,因為它需要保存完好的卵核。2003年,科學家使用克隆技術復活歐洲比利牛斯山脈野山羊。該物種是在2000年滅絕的,最后一隻野山羊的細胞被冰凍在液氮中。克隆的野山羊被命名為“布卡多”,不幸的是,它出生幾分鐘后就死亡,但這是最接近真實的滅絕動物復活實例。

  但該方法面臨DNA“保質期”的問題。一般認為,經過百萬年的降解后,提取DNA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此外,由於微生物污染,遠古生物樣本中提取的大部分DNA都不屬於原主,而屬於在遺骸上繁殖的微生物。

  三是基因工程。這是基於現代科技的最新技術,它使用基因編輯工具如CRISPR等,植入滅絕動物而非滅絕動物近親物種的基因中,合成后的雜交基因組再植入替代孕體。

  然而,通過基因工程“復活”的滅絕動物其實只是現代動物與滅絕動物的雜交體。“哈佛猛犸復活項目”正在努力識別適應寒冷苔原氣候所需的重要基因,一旦確定,這些基因就可以插入亞洲象的基因組。他們希望得到一種雜交細胞,其中大部分是亞洲象的DNA,還有一些猛犸基因。因此,即使項目取得成功,其最終結果也將不是一個“純種”的猛犸復制體,而是一個經過基因改造、外形像猛犸的雜交亞洲象。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