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造大幕正式開啟

人民網記者 趙竹青
2022年05月10日18:3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5、4、3、2、1,點火!”

5月10日凌晨時分,伴隨著激動人心的現場口令,搭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拔地而起,直沖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歷經數小時的飛行后,天舟四號順利完成與空間站核心艙后向對接。

這是2022年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首次發射,標志著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全面建造。首戰告捷,將為穩步推進我國空間站工程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天舟四號:攜帶6噸物資抵達空間站

記者從天舟四號抓總研制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獲悉,此次任務中,天舟四號裝載了航天員系統、空間站系統、空間應用領域、貨運飛船系統共計200余件(套)貨物,其中包括貨包貨物和直接安裝貨物,攜帶補加推進劑約750kg,上行物資總重約6000kg,將為神舟十四號乘組3人6個月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開展材料科學、微重力、航天醫學試驗等空間應用領域提供物資保障。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貨運飛船系統主任設計師楊勝介紹,作為空間站的地面后勤補給航天器,天舟貨運飛船採用型譜化方案,設計了滿足不同貨物運輸需求的全密封、半密封半開放、全開放3種貨物艙模塊,與通用推進艙模塊組合形成全密封貨運飛船、半密封半開放貨運飛船和全開放貨運飛船3種型譜。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為全密封貨運飛船,是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大、在軌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貨運飛船。”楊勝說,它承擔著為神舟十四號乘組提供物資保障、空間站在軌運營支持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使命,停靠空間站期間將實施貨物補給、推進劑補加。

為保証貨物安全快遞到“太空之家”,天舟四號採用貨包、支架、貯箱等多種貨物裝載方式,貨物種類、數量可根據空間站需求動態配置﹔同時,還具備承擔空間站姿態軌道控制、並網供電以及空間站遙測、數據傳輸支持等空間站運營支持任務的能力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支持能力。

長征七號:測發周期首次縮短至一個月以內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邵業濤表示,本次是長七火箭與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第四次攜手奔赴太空,“快遞小哥”與它的“乘客”已十分“默契”,火箭總體技術狀態也逐漸趨於穩定,飛行可靠性評估值達0.9838這一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本次任務中,火箭共有射前流程優化和可靠性提升等17項技術狀態變化。其中包括,在發射日並行加注液氧煤油,減少了射前准備時間、降低了對人員設備氣象保障等條件的要求、提高了發射可靠性﹔合並第一次總檢查與真增壓匹配測試,確保測試覆蓋性的同時,減少重復性測試﹔部分箭上器件裝箭后運往發射場、部分測試項目出廠前進行……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火箭測發周期減少了4天,由原來的31天縮減到27天。這也是長七火箭首次實現在一個月完成測試、發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任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進行液氧-煤油並行加注,將發射日12小時流程縮減至8小時。“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研制團隊要審視每一個系統,確認無數個場景,設想多方的協同,進而完成火箭多統發射流程的有機融合。”邵業濤說。

測控“天羅地網” 暢通物流配送通道

在運送物資過程中,為了實時捕捉、監控“快遞員”的運送軌跡,測控通信系統在陸海空天、國內外各測控站點,布設了多型號統一測控系統、遙測系統、中繼衛星等,共同織就了立體通信測控網,全方位、無死角地追蹤捕捉“快遞”位置。

在運載火箭送飛行器入軌的過程中,多型號統一測控系統、遙測系統、系列測控通信設備,編織成高效可靠的“空-地信息高速公路網”,通過接收和發送指令,精確測量火箭和飛行器的速度、距離、飛行姿態和角度,為火箭發射和天舟四號成功入軌提供精確數據,控制飛行器按照預定軌跡飛行。

中國電科集團首席專家謝潔介紹,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測控技術也在不斷提升,不僅具備數傳解調、上行話音、遙控、遙測、測速距、星地間語音通信和圖像傳輸等關鍵功能,還具備逃逸指令本地發送功能,為發射階段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飛船交會對接的過程中,測控通信系統還採用了三維可視化技術,通過實時場景展示,為任務執行提供有效依據。為清晰展示對接過程,需要全程監視航天器狀態。據了解,在飛船內部配備了十余種百余隻傳感器,用於測量各系統內壓力、溫度、濕度、氣體、位移等信號,同時對船艙內的環境穩定和在軌運行進行監測。

(責編:趙竹青、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