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際糧價高位波動 專家:中國穩糧價舉措顯成效

2022年06月23日12:2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許維娜)近段時間以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引發關注。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發布的數據,截至5月28日,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的出口限制令,品類包括小麥、玉米、面粉、西紅柿、植物油、豆類等。

那麼,20多個國家打響“糧食保衛戰”對中國影響多大?我國糧食價格為何能保持整體平穩?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張義博在接受採訪時表示,5月份我國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僅增長了3.2%。他表示,我國中國糧價總體保持平穩,歸根結底是我國建立了強有力的糧食保供穩價機制和政策措施。

當前,保障糧食安全成為維護經濟大盤穩定的關鍵環節之一。對此,張義博介紹,我國穩糧價的做法和成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落實好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等。

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4公斤,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准線,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為穩定糧價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緩解種糧成本上升壓力。“生產成本決定糧價,還會通過擠壓種糧收益影響糧食穩定供給。”張義博表示,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不斷完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推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扶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了種糧農民收益。

他同時表示,針對近期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及時建立了化肥保供穩價工作機制,部署投放國家鉀肥儲備,中央財政兩次下達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農資補貼,減輕了種糧成本上升壓力。

截至2021年,全國連續8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7.4億畝以上,當前農戶種糧意願平穩,2022年全國春播糧食面積約9.4億畝,同比略增,有助於形成糧價穩定預期。

三是優化糧食市場調控機制。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糧食安全和市場形勢,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儲備能力建設,推廣綠色儲糧技術,糧食完好倉容超過1.3萬億斤。

同時,積極穩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有效發揮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基本形成了中央儲備、地方儲備與社會責任儲備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糧食儲備結構。

張義博稱,當前,我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小麥、稻谷庫存能夠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疊加政策性糧食持續投放,能夠有效平抑糧食市場波動。

四是健全糧食現代流通體系。張義博認為,糧食流通和應急保障水平直接影響糧食市場穩定。為適應我國糧食跨省流通增長需要,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外部沖擊,我國著力提高糧食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

具體而言,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完善“兩橫、六縱”糧食物流八大通道,基本形成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格局,推進糧食物流四散化、信息化、標准化發展,提升了糧食物流效率﹔改造建設糧食應急配送中心,強化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形成了中央、省、市、縣的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

“當前,我國年度糧食跨省物流能力超過2.5億噸,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及以上,確保了人民群眾糧食需求能夠得到及時滿足。”張義博說。

五是防范國際糧價傳導風險。“國際糧價會通過進口渠道傳導影響國內糧價。”張義博分析稱,近年來,我國每年糧食進口規模都保持在1億噸以上。

他同時表示,為了阻斷國際糧價的輸入性影響,我國著力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與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培育發展國際大糧商,嚴厲打擊資本惡意炒作、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等違法違規行為。另外,還加強小麥、大米、玉米進口配額管理,積極參與東盟與中日韓10+3大米緊急儲備機制,構筑了防范國際糧價沖擊的“防火牆”。

(責編:孫紅麗、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