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轉型更是新機遇”系列報道:

打通供需堵點 零售業加速數字化轉型

焦磊
2022年06月25日11: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當前,促進困難行業恢復發展,讓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挺得住、過難關、有奔頭,不僅需要助企紓困政策精准發力,更需要行業企業自身堅定信心、積極轉型、創新發展。今天,走出疫情寒冬,挑戰全新賽道,不少行業從業者正開辟更多新的“增量”地帶。“轉型更是新機遇”系列報道從多個行業維度出發,聚焦轉型中的堅守者,講述“二次創業”的奮斗故事。


“以前習慣去菜市場買菜,可以挑挑揀揀。居家期間發現網上買的菜也很新鮮,配送速度也挺快。”

“我喜歡數碼產品,喜歡去線下店鋪實際體驗之后,在網上貨比三家后再購買。”

“我們在加速轉向線上,平台也會幫我們調整庫存結構,幫我們節約了不少成本。”

作為保障民生、拉動消費的重要市場主體,零售企業具有更新迭代速度快的特點,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傳統消費方式、供應結構和渠道策略加速轉變。加速數字化轉型、打造零售全鏈條、推進全域營銷……零售業正通過創新發展,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持續升級的新型需求。

以點突破 加速數字化轉型 

疫情影響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速。以零售業為例,一些企業通過對產品渠道、運營流程等進行數字化改造,助力在疫情期間保持業務連續性,也為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夯實了基礎。

數字化趨勢在疫情發生后迅速發展。圖片來源:麥肯錫《中國消費者報告2021》

“我們通過升級數字化后台,能夠清楚看到居民購買商品的結構和數量,有助於我們採購居民最需要的商品。”一家便利店店長介紹道,疫情發生后,人們傾向於就近採購,平時在大型超市或者菜市場購買的生鮮商品也選擇到便利店購買。

根據凱捷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9月,隨著疫情緩解,72%的消費者希望在疫情結束之后能夠長期在實體店進行消費,超出了疫情前選擇實體店的人數。同時,隨著消費者回歸傳統渠道,在實體店購物的頻率上升,消費者使用線上渠道的頻率仍趨於穩定。

如此可見,線上購物的增長並不代表線下購物的減少,兩者有機結合,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門店首創智能真人視頻導購,能提升更多體驗感,幫助消費者買到更合適的商品。”國美電器董事長黃秀虹介紹說,國美以解決消費者的體驗痛點為目標,打造了以“展示體驗+家延伸+家娛樂+家服務”為定位的全新模式線下門店,並通過提供體驗、服務、社群營銷,產生用戶粘性、推動復購。

服飾品牌紅豆股份則以微信小程序為突破點,在擁抱用戶需求的同時,實現對用戶的拉新、留存、促活、推廣。截至2021年底,小程序業務全年銷售實現2.89億,GMV增長近3倍,CRM會員拉新達220萬,消費會員復購同比提升18%。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人群催生著不同的消費需求,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大零售商還是小便利店,數字化點對點觸達消費人群的趨勢正在快速進行。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培育新型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是促消費的重要著力點。在國家政策、行業發展、消費環境和消費習慣轉變等綜合驅動下,零售數字化下沉和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

數字賦能 打造零售發展全鏈條

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設備、區塊鏈、智能物流……新興技術正在不斷重塑零售業的“人-貨-場”。各種形態的線上線下門店是鏈接商品和消費者的終端,而在終端之上,生產、運營、倉儲、物流等前端環節形成的數字化零售全鏈條也十分重要,這對零售企業構建或進入全渠道、智慧零售生態系統提出了新要求。

“以前進貨需要通過層層經銷商、代理商,不僅進貨麻煩,層層疊加,進貨成本也比較高。”北京一位經營食品飲料的商戶表示,過去因為數據智能不足、缺乏信息對稱性、缺少議價權等問題,不少垂直類小企業、商戶利潤微薄,疫情影響下經營受到的沖擊更大。

在此背景下,國內零售領域加速推進B2B電商平台的數字化零售全鏈條,將中國龐大而又極度分散的零售渠道有條理的“歸納”了起來,為小店老板、物流供應商和消費品企業帶來了經營價值的擴張。

供應鏈變革也正是服飾品牌都市麗人的“二次創業”的核心之一。都市麗人結合京東在零售數字化方面的深厚積累,利用以京東雲為技術底座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實現供應鏈數智化改造。

通過數智化改造,都市麗人原有供應鏈生產效率提升10%以上,通過信息化建設,可實時監控訂單進度。通過引進精益化生產,使得流程變短,人工數量降低,生產穩定性提升,材料損耗降低,綜合效益提高。通過產品研發與供應鏈協同,可根據消費者需求、當季時尚趨勢預測等進行反向定制,縮短新品類生產周期,提升效率,降低庫存風險,適應多產品快速轉換生產。

多面布局 全域營銷促達品銷合一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Z世代”的人口數量達2.6億,探究其群體特征及消費方式,有助於零售企業把握未來布局方向。

相關調查顯示,相比其他國家,中國“Z世代”更習慣於全渠道購物。以服裝為例,近40%的中國Z世代消費者表示會去門店看實物,隨后線上下單。在其他國家/地區這個數據隻有15%-30%。同時,社交平台的產品體驗以及評論,是影響中國不同世代消費者的重要因素。品牌官方社交賬號的互動、關鍵意見領袖(KOL)的測評、大眾點評的評分……這些因素都對購買選擇產生了深刻影響。

隨著消費渠道和消費選擇更趨於多樣性,線上渠道(DTC營銷、電商平台、社交電商等)已經成為品牌除傳統實體渠道外的“必選項”。

早在2020年,紅豆股份就開始建立全域營銷體系,推進渠道向縱向延伸,在不斷完善線下門店、傳統電商等零售渠道的同時,積極布局抖音等社交電商新渠道。如今,紅豆已經形成“線下門店(聯銷、直營)+線上店鋪(平台電商、社交電商)”的全渠道營銷。

紅豆工作人員進行直播帶貨。圖片來源:受訪方供圖

其中,線上店鋪以平台電商為主要銷售來源,依托平台流量,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促成銷售﹔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社交電商則以社交或內容應用影響為主。數據顯示,2021年,紅豆的直播銷售額達6742.8萬,同比增長216%。

“后疫情時代,零售企業布局的核心在於回歸用戶需求,打造用戶為中心的柔性供應鏈,構建新型消費生態圈。為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和Z世代等主力消費人群的消費需求,應把握去中心化的時代特征,運用新經濟思維和新數字技術,打破企業組織和行業邊界,為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和各類參與者創造新效率、開辟新空間、產生新價值。”朱克力表示。

相關閱讀:

“轉型更是新機遇”系列報道:打破堂食“束縛” 餐飲業加速立體化布局

“轉型更是新機遇”系列報道:擺脫“門票經濟”依賴 科技賦能打開旅行“任意門”

(責編:趙竹青、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