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如何助力我國制造業“換道超車”?權威專家這麼說
6月25日,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閉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在大會上表示,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是實現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技術路線,為制造業帶來了換道超車的好機會。
“今后15年正是智能制造這個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制造業要抓住歷史機遇,通過智能制造實現‘換道超車’,跨越發展。”周濟說。
工信部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萬億元,佔GDP比重達27.4%﹔增加值佔全球的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三五”以來,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培育了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近100個。
智能制造將如何助力制造業“換道超車”?周濟認為制造業的創新模式有四類:產品創新、生產技術創新、產業模式創新,以及前三者綜合形成的制造系統集成創新。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都是實現這四類創新的主要路徑。
“產品是制造的主要載體和價值創造的核心。到2035年,我國的各種制造業產品和裝備都將從‘數字一代’發展成‘智能一代’,升級為智能產品和裝備。”周濟舉例,智能汽車作為典型的智能產品,近年來,其快速發展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想。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我國汽車在智能駕駛配置方面,五年平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2.7%。預計到2025年,中國L2(實現半自動駕駛,但駕駛者需監視路況)及以上的智能汽車銷量破千萬輛,智能汽車滲透率達49.3%。
“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智能生產,也就是企業生產能力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是推進智能制造的主戰場。”周濟表示,以機器替代人力、引入新技術、升級智能設備,不僅解決了一線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高升的問題,還從根本上提高了制造業的質量、效率和企業的競爭力。
2021年,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其中指出,要推動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在制造環節的深度應用,搭建智能場景、研造新型智能制造裝備以服務生產。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已經建成了700多個智能工廠。“智能工廠是智能生產的主要載體。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一大批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的示范工廠、標杆工廠、燈塔工廠。”周濟說。
“十三五”以來,我國智能制造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支撐體系逐步完善,推廣應用成效明顯。人民網財經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培育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近100個,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5%、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35%、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現出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
周濟表示,當前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數字化、網絡化階段的智能工廠基礎上,推動先進的技術升級,應用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建成擁有智能化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智能運維服務等新模式的第二代智能制造的智能工廠。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引發了產品和生產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會催生出以智能服務為核心的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性轉變。”周濟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