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22年財經專題>>大學生就業“護航計劃”

沖刺畢業季 多方架起“暖心橋”護航青年就業創業

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2022年06月28日09:3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即將從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畢業的黃培倬面對就業,作出了別具意義的選擇——創業。

“在大三時,依托校內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成立‘鄉漂漂團隊’,為今年畢業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培倬說。今年,他與學院其他6名應屆畢業生一起,成立了一家文旅產業公司。

這是一個致力於鄉村振興事業的年輕團隊,其業務包括鄉村生態產品開發、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鄉村民宿運營等,力圖將鄉村打造成一種全新形態的綜合性項目。

畢業季來臨,保障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至關重要。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 力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力爭2022年為高校畢業生提供200萬個高質量就業機會。像黃培倬這樣選擇一畢業就創業的畢業生越來越多。

搭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實踐平台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人數首次突破一千萬,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校到用人單位,頻頻出台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也在助力他們打好就業“攻堅戰”。

穩住了重點群體,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那麼,如何為畢業生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鄉漂漂創業團隊開展“我在孔美有三分地”創業振興鄉村項目。受訪者供圖

在黃培倬的母校華南理工大學,學校瞄准重點產業,訪企拓崗挖掘拓展就業市場。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把學生就業作為“一號民生工程”,從優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匯聚強大校友資源、緊抓專項行動契機三方面著手。

比如,學校已與10家中央企業示范基地結對或拓展合作關系,在崗位供給、需求揭榜、科技合作、項目孵化、協同育人、雙創輔導、平台搭建與資源對接等方面開展各種層次和形式的合作。

章熙春同時還表示,學校充分加強畢業生就業引導工作,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智力優勢,投身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我們還多措並舉助力畢業生投身邊遠地區和基層、鄉村振興一線就業創業,充分實現多領域、多元化、多渠道創業就業。”他說。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是急需新鮮血液注入的地方。如何讓更多人才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建設、投身鄉村振興?高校該如何持續發力?

章熙春強調,一直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厚植學生創新創業土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注重通過引導“雙創”團隊聚焦國家戰略發展需要,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廣泛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同時,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業帶動就業”專項行動年度重點任務,學校也在積極培育有條件的團隊聚焦“三農”,關注農村基層人員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黃培倬就是其中一員。“深入基層參與鄉村振興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很艱苦的事兒,其實是非常樂在其中的。無論是在產業上還是文化上,毫無疑問,鄉村需要城市,而我同樣認為城市也需要鄉村。”黃培倬說,他選擇了畢業參與鄉村振興創業就是選擇了一份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

記者了解到,除鄉漂漂團隊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在孵團隊大農品盛、壹米鮮和方略鄉創等團隊也探索出了鄉村振興新模式。

截至目前,該基地累計培育項目超過400個,成功融資項目80多個,單個項目融資額超過4.5個億,基地入駐項目累計直接帶動就業人數超100萬人,間接服務就業超650萬人次。

用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自主創業活動日趨活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活躍度有所上升。成都,同樣的故事正在上演。

“泥石流來了,立即到走廊集合學生進行疏散!”

“前門附近同學從前門出去,后門附近同學從后門出去,快速在班長的帶領下按照升旗的隊伍排好隊!”

“現在馬上組織同學間的自救,失蹤的同學立即上報聯合救援中心安排尋找。”

……

以上對話並非紀錄片或電影橋段,而是來自一個山地災害教育APP,通過VR技術真實模擬災害場景,讓用戶在玩游戲的同時就能掌握逃生技能。這款APP是由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2018級軟件工程專業學生趙一燃和團隊共同研發的。

為什麼要做一個專門用於山地災害教育的APP?他又是怎麼想到把VR技術和山地災害教育結合到一起的?2019年,趙一燃和團隊來到四川省喜德縣調研,這裡常年遭受泥石流災害,觸景生情的他決定開發一款APP來幫助人們躲避自然災害。

四川大學學生正在進行科創試驗。受訪者供圖

與黃培倬略有不同,趙一燃和他的團隊選擇了科技創業之路,這與四川大學加快完善高校創業孵化體系密切相關。

作為高質量就業人員的培養者和輸出者,高校在推動高質量就業事業中擔當著重要角色,四川大學如何通過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

作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之一,四川大學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實踐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四川大學科技園承擔了四川大學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五大平台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平台建設和運營,成為全國首個向雙創轉型升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雙創辦專職副主任吳迪告訴記者,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聯合校團委在全國首創的“大學生創業操盤實踐項目”,已持續開展12年,先后催生了60余支創業團隊,學生覆蓋學校20多個學院,已發展成為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的一門特色精品課程,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創新創業突破,助力同學們創業就業。

去年,還是大四在校生的趙一燃在華西醫院調研時發現VR技術同樣能運用於心理領域。“我立刻去求教學校創業導師和華西心理醫學專家,沒想到就這麼順利我開啟了大創+課題科研合作。”他說。

一個成功的創業,不僅解決了自己就業,往往能吸引帶動大批高校畢業生就業,這就是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目前,趙一燃已與團隊一起創立了一家VR治療心理疾病的公司。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公司已落地當地數十家B端用戶單位,服務數萬人次並已實現盈利。公司現有兼職員工17人,全職9人,預計畢業后擴展規模至全職16人。

吳迪介紹,依托校企聯合研發平台與項目,線上線下多渠道針對企業需求定制命題,截至2022年1月,已有20個項目成功立項,立項數量較上年同期提高54%,經費增加48%。

此外,四川大學每年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600余項,學生榮獲省級及以上相關競賽獎項2421項,其中全國一等獎及以上獎項76項。今年以來,新創造就業崗位2458個。

念好“引、育、用、留”四字經向內挖潛促就業

“這是一次難得的系統化就業求職培訓,幫助我們提升求職能力的同時,更進一步拓寬了我們的就業渠道。”6月10日,聊起參加創業帶動就業訓練營的感受,貴州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張富翔直呼受益匪淺。

今年以來,貴陽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筑人才·強省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行動,在貴州理工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相繼舉辦創業帶動就業訓練營,幫助更多高校畢業生落戶貴陽、扎根貴陽、共建貴陽。

依托5月貴陽貴安“人才月”系列活動,貴陽高新區發布256家重點企業崗位986個,深挖人才需求3918人,舉辦線上線下引才活動23場,聯合高校開展合作交流與訪企業拓崗活動12次,累計促成1362名高校畢業生落地就業,兌現首批引才補貼39.05萬元,推動在黔高校畢業生到當地就業創業。

貴陽國家高新區“人才月”系列活動之創業帶動就業訓練營現場。受訪者供圖

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獲批成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以來,貴陽高新區千方百計念好人才引、聚、育、留“四字經”,著力優化人才發展“軟”和“硬”兩個環境,以提升人才滿意度和獲得感為標尺,逐漸成為大數據和高科技人才的“聚寶盆”。

當地還研究出台了《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企業入園孵化管理辦法(試行)》《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扶持政策,累計為41名留學人員創辦企業兌現項目扶持資金達5000萬元,為37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提供了三年免租金的辦公場地使用。

“得益於良好的創業環境和貴州發展大數據的機遇,讓我們一大批從事大數據行業的創業者可以留下來、生存好、發展好,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騰飛的轉變。”龔博翔說。

2014年,貴州開始瞄准大數據“藍海”,把大數據作為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這一年,被譽為貴州的“大數據元年”,一批大數據企業和人才在黔筑巢,乘著大數據的東風,實現夢想的啟航與騰飛。

就在這一年裡,從安徽來貴州大學讀研究生的龔博翔,通過貴陽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園了解到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申請,龔博翔得到一間免費辦公室,創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不僅如此,積累了豐富創業經驗的龔博翔還將目光投向了高校創業群體,在貴州大學內建立起眾創空間,幫助更多有著科創夢想的在校大學生走出第一步。該眾創空間先后榮獲了“貴州省青年創業就業示范基地”“貴陽市市級眾創空間”等榮譽和稱號。

同年,一家數據服務公司的創始人劉南余看好貴州發展大數據有獨特的優勢,毅然決定辭職開始創業。“創業期間,我深刻感受到地方政府非常渴求人才、尊重人才,真誠招引人才、培養人才,盡心服務人才、留住人才,相關部門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與支持。”他說,這讓他決心扎根這片沃土。

劉南余不僅是一名地道的貴州人,也是一名海歸。他從貴州興義考入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赴法國圖爾大學理工學院留學,留學歸來的他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家鄉。“更心動的是,貴陽提供了適合大數據發展的良好生態和較低的創業成本。”他說。

良好的創業環境下,企業發展十分快速。截至目前,貴陽留學人員創業園累計引進留學人員創辦企業150余家,吸引海外人才320余名,自主申報獲批國家特聘專家3人,現已成為貴陽高新區招攬海外留學人才來筑創新創業的重要窗口。

如今,不少企業在貴陽高新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的蛻變。貴陽高新區已累計建成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9個、省級5個、市級12個,聚集各類國際頂尖人才、海外留學人才、高技能人才、大企業高管、優秀青年人才達4700余人。

2022年上半年,貴陽高新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累計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約1200個,已簽約就業崗位約400個。在貴陽高新區的大地上,創新創業熱潮正蓬勃興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責編:曹淼、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