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22年財經專題>>大學生就業“護航計劃”

畢業生就業對高校招生影響幾何

2022年06月28日14:4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眼下,考生和家長馬上進入高考志願填報的當口,分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似是他們填報過程中的必修課。總體而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必然影響到考生的志願填報、高校招生、家長及社會的選擇取向,不過這種影響又因人、因校、因地域而異,很難一言以概之。

一直以來都有零星的聲音認為,既然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那麼是否還需要讀大學?如果有人放棄上大學,大學報考人數和競爭是否會降低?其實,事實恰恰相反。雖然大學教育對就業所能發揮的總效能下降了,讀大學的收益與成本比也在下滑,但高等教育背景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因此,可以預料的是,大學報考比率和競爭壓力短期內都不會下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報名加入高考就証明了這一點。據統計,多地中職畢業生佔到高考總報名人數的20%以上,2020年中職畢業生中65%選擇升入高等學校而不是就業。

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57.8%,多省高考升學率已超90%。對於這90%的人來說,問題不在於上不上大學,而在於上什麼樣的大學。筆者認為,就業狀況對於擇校決策的影響將會逐漸擴大。

對於大學而言,那些就業率低的專業和學校,報考人數將顯著減少,無人報考或實際不來校報到率及不滿意度也都會攀升。隨著此類專業和學校增加,近些年已經出現的專業撤銷或更名情況將更加頻繁。大學如果不推進改革,重新校准定位,積極主動融入人力資源市場,被動步步調整下難言美好未來。

事實上,就業壓力加大是人力資源市場對高校的一次形塑。志願填報選擇,讓考生、家長和社會進一步認識高校。在了解到相關高校的更多信息后,考生和家長會進一步精挑細選,更偏向於追逐少數處於塔尖的高校和專業。盡管這些高校和專業數量有限,獲得這些高校與專業的學歷相較於從前的效能也在降低,但相對於同期的其他高校仍具有相對優勢。當這類學校與專業在招生上被力捧,或也遭遇發展方向的迷失,減弱升級發展的動力。

對處於塔身與塔基的高校來說,招生的難度或加大,通過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獲得真實可用的知識與能力的緊迫性更加凸顯。這類高校當投入更大的精力,了解入校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開設更有效的課程,設計更能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教學安排。如此轉變越自覺積極主動,就越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與效果。

對於高校而言,如果沒辦法讓入校學生更好落實就業,就難獲持續發展。曾經被看重的本科,甚至更為細分的一本、二本等這些等級標簽的重要性將下降,某所學校和專業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及人力資源市場所需,將變得更為重要。這兩方面的需求客觀上都是分層的,高校需要准確認識自我,准確定位自己可能滿足的層級,找到可能拓展的空間。

就業率的高低已成為社會、家長衡量一個學校好與壞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招生的生源狀況。這已成基本事實,高校必須面對。入校學生經過在校幾年的培養和教育,能否得到用人機構的認可、順利就業,將越來越成為高校必須接受的檢驗。這把尺子既是對學生個人的檢驗,也是對就讀學校的檢驗,更是對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機制等的檢驗。

但僅僅指望通過就業環節解決所有問題是短視的,也不可能真正實現。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從整體上依據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特征和功能,改進高校管理體制,讓高校在招生、培養過程、課程設置、評價標准、管理體制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能夠自覺、自主融入市場體系,才能獲得更加寬廣、靈活的改進空間,為包括就業在內的學校各方面工作質量提升創造條件。

(作者:儲朝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曹淼、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