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頭”企業助青年人才展翼飛翔
6月,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開啟“加速跑”。獵聘近期發布的《202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顯示,應屆生應聘首選的企業類型以央企/國企為主,佔比42.32%。
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當下廣泛開展的校企合作中,高校與“國字頭”企業正在探索多樣化協同方式,攜手培養與輸送人才。
發力訪企拓崗
“我對無人機領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很早就立志進入該領域工作。”已經入職兩月有余的孫德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2022屆畢業生。今年年初,他碩士畢業后如願加入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無人機飛控工程師。
專業對口,理想領航,興趣牽引,孫德鑫求職時目標明確。加上學校為國防事業作貢獻的氛圍濃厚,因此,作出去西部就業的選擇幾乎是自然而然的。
“南航人歷來有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和志在長空的藍色夢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王霄介紹,秉承“航空報國”的辦學傳統,南航優先、重點、持續為國防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大批優秀畢業生走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等重點企業。
每年9月,南航的“國防單位招聘月”都會邀請行業重點單位進校,舉辦國防專場招聘會。此外,全校300多名師生組成10多支隊伍,每年奔赴全國18個省區市的百余家國防單位、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深度走訪,開展“國防企業面對面”活動,鞏固拓展航空工業、中國航發、中國商飛、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船舶、兵器、核工業和民航系統等“三航”主體就業市場。
讀書期間,南航2022屆能源與動力學院博士畢業生陳西輝就在導師的帶領下,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南京機電、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開展合作,深刻感受到了軍工企業踏實、務實的文化。他的志向篤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祖國國防軍工建設添磚加瓦。”先后投遞出的15份簡歷中,他的意向單位全部是航空航天領域國防企業,並最終選擇了中國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團。
數據顯示,今年南航近3000名研究生畢業生中,有60%奔赴航空航天民航等國防軍工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干事創業,90%以上奔赴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就業。
前置培養環節
校企攜手促就業不僅是畢業季的“重頭戲”,更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及早實施,為人才培養引入產業需求和企業資源。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大衢州“兩院”)正在做一項突破性嘗試。
“3年多來,我們圍繞衢州市化工、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設立‘高端化學品先進制造’卓越培養項目,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地方引育人才。”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院長、衢州研究院院長任其龍介紹。
2020年,浙江省屬制造型國有企業巨化集團與浙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基地、平台,既為高校學子提供到企業參觀、實習、仿真操作等實踐機會,也為衢州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今年3月,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的首批26名碩士畢業生,有7人繼續攻讀博士,16人進入中石化等化工和新材料相關企業工作,4人留在衢州當地工作。
“實際上,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是在建立一個共生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效益共同體’。”在衢州市委常委,巨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黎旸看來,“這種聯合培養機制作用發揮得好,不但有助於打通企業和高校之間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更有利於實現企業對研究生培養的前端介入,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除傳統工科外,金融等人文社科專業也積極通過校企協同方式,開展全方位、立體化的人才培養合作。2017年5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中糧期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挂牌人才培養基地,從專業建設、實驗實踐學分課程、科研課題、研究人員互聘、人才需求互助等方面開展校企協同。
“既提升了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未來的職業道路積累了經驗。”參加了中糧期貨開展的為期2個月的原油期貨實訓營之后,金融工程專業碩士羅麗思完成了畢業論文《“保險+期貨”產品設計、定價和風險管理研究——以天然橡膠為例》,並獲得全國優秀金融碩士學位論文。畢業后,羅麗思順利擔任了期貨風險管理公司的場外衍生品新手產品經理,幫助實體企業規避和轉移風險。
“在中糧期貨等單位獲得的實踐歷練,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服務經濟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很受學生歡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春蕾說。
鋪設就業“直通路”
“能在研究生階段接觸實際項目,相當於比別人早兩年進入工作角色,因而更清楚工作的目標、任務、內容。”回憶起在唐山首鋼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焦化廢水生化處理項目的經歷,碩士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孫斌,仍覺收獲頗多。
盡管他最初“以學生身份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摸不著頭腦,很忐忑,有點慌張”,但此后1年多的實踐經歷,為他的求職路奠定了良好基礎。“春節前就拿到五六個offer(錄用通知),大多都是央企國企。”順利入職國家能源集團國能朗新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孫斌透露,他還幫不少同學推薦了工作。
孫斌的導師、北京交通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姚宏認為:“理論研究、實驗室工作與企業生產實際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學生在校期間如果沒有經過生產一線的實戰,僅僅學會書本上的公式、模型,做做理論研究,很難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
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產教協同培養機會,北京交通大學環境學院與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檢集團”)合作建立了“智慧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不僅為學生打好理論知識基礎提供平台,也鋪設了一條從學校到企業的就業“直通路”。
“團隊的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后會有一部分留在國檢集團工作,繼續研究之前的課題,相當於給我們直接輸送了人才。”國檢集團總經理助理、科技發展部部長邱岩介紹,“通過這種校企合作,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做的課題跟國檢的需求有一定重合。如果這個學生有能力,集團就會把他留下。這相當於我們已經觀察了一年多時間,也節約了員工入職后的培養成本。”(記者 楊颯 柴如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