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普惠小微穩步提升 制造業筑底企穩

調優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

王寶會
2022年08月18日08:40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調優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

8月中下旬,各銀行半年報披露在即。從已經公布的數據看,主要商業銀行持續加大對制造業、小微企業等的信貸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發展增添了動能。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顯示,截至6月末,20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中普惠小微、制造業、基建、房地產貸款分別約佔全部貸款余額的一成、一成、兩成、兩成半。業內人士認為,央行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信貸結構不斷優化,有力地支持了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信貸結構明顯改善

近年來,伴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和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推動,我國信貸結構呈現出“普惠小微穩步提升、制造業筑底企穩、基建高位緩落、房地產沖高趨降”的變化特征,特別是2019年以來信貸結構明顯改善。

具體來看,普惠小微貸款持續發力,助企惠民成效顯著。2022年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22萬億元,是2018年末的2.7倍,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提升至10.6%﹔普惠小微授信主體達5239萬戶,是2018年末的2.9倍。

“普惠小微貸款取得的成果顯著,一方面是央行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定向支持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發放貸款,向符合相關條件並提出申請的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大型城市商業銀行進行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這些支持政策進一步優化了信貸投放,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受政策支持地方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也得到一定緩解。”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劉曉蕾認為,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極大地提升了金融部門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一般來說,小微企業沒有抵押品,也沒有非常好的信用記錄等傳統風控需要的數據。但在科技賦能下,金融機構能夠使用小微企業的經營數據等完善貸款所需的貸前風控,以及貸后收款等服務。

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此前在銀保監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面對經濟下行和疫情反復的雙重壓力,中信銀行聚焦普惠、小微這一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柱,主動靠前發力。今年一季度完成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監管要求全年增量計劃的80%,金融精准幫扶貸款、涉農貸款監管考核提前達標,加大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力度。

近年來,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通過一攬子政策措施和監管考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普惠小微支持力度,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長效機制,也發揮了促進信貸結構優化的精准導向作用。銀保監會法規部主任綦相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擴大信貸增量,繼續抓好“兩增”考核。做好月度監測,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完成全年普惠小微企業信貸計劃,保持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快速增長勢頭。另一方面要穩住信貸存量,主要跟蹤監測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的執行情況,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抓好政策落實,合理運用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計劃等方式為市場主體辦理貸款延期,努力做到“應延盡延”。

針對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內生動力不足、外部激勵約束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人民銀行印發《關於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督促金融機構健全容錯安排和風險緩釋機制、做好資金保障和渠道建設、推動科技賦能和產品創新,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意願、能力和可持續性,促進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建立小微金融服務長效機制,應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產品服務、考核激勵等方面採取針對性措施。金融機構基層組織和一線員工是小微金融服務的關鍵一環。金融機構內部應進一步明確小微信貸業務職責邊界並優化執行流程,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容錯糾錯和盡職免責機制。

此外,金融管理部門加大對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的支持力度,制造業貸款比重逐步觸底回升。“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各方努力下,制造業貸款比重從2010年17%趨勢性下行至2020年9%的勢頭得到遏制,2022年6月末回升至9.4%。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自2020年6月以來持續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貸款總量增長和期限結構優化同步推進,有力支持了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筑底企穩,由2020年低點的26.3%回升至2022年6月末的29%。

以中信銀行為例,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3788.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67.38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1195.19億元,增幅達到46.08%,較同期全行一般對公貸款增幅高出20.81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563.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36.75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915.16億元,增幅達到141.05%﹔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制造業密集區域的制造業貸款增量都較為可觀。

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

從信貸供給角度看,人民銀行不斷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適配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積極發揮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

《報告》顯示,繼續發揮再貸款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勵作用,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鄉村振興的信貸投放,扶貧再貸款按照現行規定進行展期,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引導10個省份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好再貸款等工具增加對區域內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6月末,全國支農再貸款余額為5404億元,支小再貸款余額為13997億元,扶貧再貸款余額為1656億元,再貼現余額為6145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卜永祥表示,央行特別重視發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激勵作用,以支農支小再貸款為抓手,一方面是量增加的比較多,另一方面就是支農支小再貸款,其利率是非常優惠的,包括再貼現。除此以外,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努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以農業銀行為例,針對農民推出的“惠農e貸”申貸用貸還貸全部走線上,農民通過農行手機銀行就能實現自動提款還款,隨借隨還、循環使用。截至6月末,惠農e貸余額達7081億元,較年初增加1634億元,增速達30%。針對農村缺少有效抵質押物的痛點,農行把農民的履約能力、經營狀況、信用信譽作為評判放貸的主要依據,大大拓寬了貸款覆蓋面和支持領域,今年新投放貸款中信用貸款佔比超過60%,存量貸款中信用貸款佔比已超過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並行實施了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二季度,人民銀行通過兩個工具分別向相關金融機構發放資金441億元、148億元,合計589億元。兩個工具實施以來,人民銀行累計發放資金1827億元、357億元,合計2184億元。

“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所支持領域體現出了碳減排效應的主要特點,一方面涉及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點領域,另一方面關注工業領域的節能降碳。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圍還可根據行業發展或政策需要進行調整傾斜,增強碳減排工具的政策靈活性,提升資金對各階段‘雙碳’工作的針對性支持。未來,碳減排支持工具仍有較大擴面空間,其發放對象有望延伸至大型城商行、農商行。”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認為。

此外,金融管理部門持續豐富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箱。出台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三項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增加民航應急貸款,激勵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精准支持重點領域。

總的來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同時建立了“金融機構獨立放貸、台賬管理,人民銀行事后報銷、總量限額,相關部門明確用途、隨機抽查”的工作機制,聯通了金融機構貸款和央行再貸款“兩本賬”,通過提供低成本再貸款或激勵資金的方式設立激勵相容機制,有利於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

重視穩總量優結構

展望未來,信貸增長將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進程相適應,更加重視總量穩、結構優。

隨著城鎮化進程邊際趨緩和房地產向長周期趨勢演變,過去量級較大的基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需求減弱,而普惠小微、高技術制造業等貸款體量仍相對較小,加上直接融資呈上升趨勢,信貸增速在新舊動能轉換和融資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會有所回落,但這是適配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反映,並不意味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仍將保持基本匹配。

“為適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離不開信貸結構的優化與金融服務的升級,未來信貸投放需把握好傳統驅動力和新興結構性潛能間的關系,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並為新興增長點的培育爭取時間。”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在此過程中,要通過結構性政策工具的“聚焦重點、有進有退”實現正向激勵和精准滴灌,並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協同發力滿足微觀主體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需求,為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等新動能提供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信貸增速長期可能有所回落,但金融總體支持力度不減。

從中長期看,綠色投資、“兩新一重”等新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信貸增長提供支撐,加上信貸資源繼續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金融對實體經濟新增長點的支持質量和適配性將穩步提升。據有關研究機構測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我國綠色轉型投資需求將超100萬億元,“十四五”期間新基建投資額預計超10萬億元,未來一段時間二者年均投資合計可能達5萬億元。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要把握好傳統驅動力和新興結構性潛能間的關系,“破立並舉、慢破快立”,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為新興增長點的培育爭取時間﹔另一方面,要抓緊有利時間窗口“立”,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投入實體經濟轉型重點領域,挖掘綠色投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等結構性潛能,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