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建設專業化農產品批發體系 提升供應效能助力農業強國
人民網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李彤)“在農產品流通環節,要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擴大消費。”“農業強國戰略下,農產品批發行業大有可為。”在日前舉辦的全國農貿聯2023年工作座談會上,參會嘉賓表示,要依托國家政策打造專業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市場准入機制與食品標准體系,在功能定位、數字化建設、人才培養與聯盟共贏等方面發力,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賦能消費者幸福生活。
在座談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房愛卿表示,農產品批發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要保持超前意識、前瞻性及國際視野。尤其是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后,我國的農產品批發行業要利用好這個機制,洞悉全球農批行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進一步完善發展的標准化、規范化制度設計。
“流通環節的數字化,也要加快研究。當前,農業生產環節正在實現規模化、科技化、數字化,流通環節的改革方向也必然是數字化。”房愛卿說,前些年海南的蔬菜會運輸到山東,再由批發商最終運往上海的消費市場,這是信息流和商流不對稱導致的。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在農產品批發環節有較大的成本下降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農業強國,這是對我國強國戰略體系的豐富和完善。農業強國戰略的內涵和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3355”,即有3方面的考慮、存在3個中國特色、把握5個原則、做強5個主攻方向。在農業強國的時代背景下,農貿系統怎樣抓住機遇、找准定位,考驗著行業發展的智慧。
“第二個5,即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和競爭能力強,這與農產品流通關系密切。”葉興慶具體說,在供給保障上,以往更強調生產能力強,對流通保障能力談得少。從供給角度看,農批系統肩負著時代責任和發展機遇﹔在經營體系上,需要對市場需求做出高效反映,農批市場往往起到骨干作用。
葉興慶說:“農批行業的發展要有時代感、緊迫感,怎樣高效發揮傳統批發市場大批量、面對面、看得見、品質保障的優勢,減少互聯網新業態帶來的影響,把握住數字化技術的機遇,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
如何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農產品質量保障,也是有效擴大消費的重要話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督管理司司長顧紹平表示,要建立健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証查驗制度,建設智慧化、數字化檢驗檢測平台,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數據傳遞,使檢驗檢測資源共享、結果互認。
“從田間到餐桌,線條涉及不同的監管部門、地方區域,在產品資質認証和檢測上,還有不小的優化提升空間。”顧紹平說,行業協會組織在這方面可以積極探索,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貢獻力量。作為市場主體,各批發市場要積極探索,提升運營效率。
北京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亞洲表示,北京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正在打造現代化的交易平台,建設數字交易中心、品牌標准輸出中心和價格指數形成中心,匯集集成採購、展覽展示、電子商務、共享物流、食材體驗五個業態,貫穿產地端到消費端的閉環管理。
“當前,數字化轉型、供應鏈建設、高質量發展、冷鏈建設、食品安全、品牌建設、國際貿易等是業界關注的高頻詞。”談及全國農貿聯的工作安排,全國農貿聯會長馬增俊表示,2023年將聚焦農業強國戰略,圍繞中央“一號文件”及各省市有關政策的機遇,增強農產品流通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發力特色品牌建設,匯集更多力量向農產品流通行業匯聚,增強農產品流通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聚焦服務基層市場,進一步強化工作對接機制和服務創新模式,增強農產品流通行業發展的合力。
會議期間,全國農貿聯副會長陳敏通報了協會2022年度工作開展情況及2023年工作安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