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科普之翼 筑牢創新根基
“輪胎是什麼做的?”“那橡膠怎麼來的?”
3月4日,中建三局一公司聯合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等單位,邀請廣州市20余名青少年走進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了解航空輪胎等硬核科技的研發過程。
“在這裡我領略了一個個科學的奇跡,大開眼界。”廣州市黃埔區會元學校五年級學生蘇羿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科學技術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目前,我國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
如何才能把科學普及的“短板”補齊,跟上科技創新的步伐?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代表委員以及科普專家。
科學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石
“科學普及非常重要,可以讓大家更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做什麼,了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為青少年從小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中國散裂中子源探測器與電子學團隊負責人孫志嘉委員說。
孫志嘉一直利用自身知識背景,積極做好科普工作。“大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2020年獲批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獲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稱號,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科普和教育參觀基地。
中國散裂中子源每年舉辦許多科普活動,很多時候都能見到孫志嘉做講解員的身影。“科學普及實際上是為科技創新建立人才基礎和科學基礎。”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認為,科普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如果青少年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他將來選擇的專業、職業可能跟科學相關,直接轉化為科技創新的人才資源、人力資源。
民革河北省委會副主委張永強委員認為,科學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在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關鍵性、基礎性作用。
科研人員科普積極性仍需提高
“要做科普工作並不容易,能夠進行科普工作的人本身就需要極高的科學素養,而且要能嚴謹、准確、通俗、易懂地說清楚科學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代表認為。
記者採訪發現,一些具有良好專業知識背景的科研人員,對科普的積極性並不高。
張永強委員認為,雖然科研人員對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同度較高,但總體來說意願不強。究其原因,是獎勵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在現行的科研和人才評價指標中,科普貢獻並不在考核范圍內。雖然近幾年已有鼓勵科普的政策出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實施細則和硬性規定,相關文件尚未落到實處,科研人員積極性不強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科研人員做科普,對自身是有收益的,它能夠結識更多的合作伙伴。”王大鵬說,既往的研究表明,其實很多科研人員也是通過媒介的渠道來獲取其他科學相關信息。
那為什麼科研人員不願意做科普?王大鵬認為,一方面是現在的考核體系還需要完善,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員做科普也需要一些支撐,包括平台支撐、人才支撐、技能支撐等。
孫志嘉委員認為,現在往往是一些有熱情有意願的科技工作者,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一些科學普及的嘗試和探索,專業性和持續性不足。同時,專業的科普機構和一線科研人員兩者之間的長效橋梁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吸引高素質人才從事科普工作
“重慶提出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西部科創中心,西部科普中心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任楊新民委員建議,將重慶建設成為全域數字科普示范區、西部地區科普集散地、國家科普服務體系的重要支點,示范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就科普隊伍建設、科普內容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潘復生代表建議,在社會尊重度、工資待遇、職稱評審、人才選拔和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從事科普工作。
“要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科學傳播第一發球員’作用,鼓勵地方加強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研究制定科普專業職稱評審標准。”張永強委員建議,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普獎項和獎勵基金,擴大國家科技獎勵體系中科普成果的評獎比例和獎勵范圍。
當前科普工作正在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一些偽科學、反科學的不良信息在網上傳播快。王大鵬認為,科普工作一方面要傳播科學知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辟謠工作,打擊非科學、偽科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