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學明:中國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栗翹楚)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了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連續14年穩居世界貨物出口第一和進口第二大國地位……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對外貿易好於預期,利用外資保持增長,對外投資平穩發展,多雙邊合作實現新突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2022年,在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需求明顯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外貿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和競爭力,中國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今年,我們將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外貿促穩提質以及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工作目標,努力實現外貿的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達到6.18萬億元、3.50萬億元和2.68萬億元,其中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顧學明認為,從數據上看,我國出口逆轉了去年四季度以來月度同比下降的趨勢,實現逆勢增長,表現好於市場預期。今年以來,以集裝箱運價大幅下跌、空集裝箱港口嚴重堆積、外貿訂單大量轉出等判斷中國今年外貿大幅下滑的觀點此起彼伏。這些觀點誤判了中國外貿的發展趨勢,削弱了大家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影響了公眾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事實勝於雄辯,數據勝過千言,中國外貿經受住了考驗,給全年穩外貿工作開了個好頭。
“中國外貿的韌性體現在面對外部沖擊和內部調整時,能夠快速調整和適應,並且保持較強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能力。中國外貿的韌性源於我們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配套、超大的市場規模、多元的貿易伙伴、創新的貿易方式、豐富的貿易主體和有效的支持政策。”顧學明表示,近年來,中國外貿的韌性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得以逐年增強,為我國外貿的穩定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產業基礎看,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近年來,我國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體系更臻完備,外貿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了40萬億元大關,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7.7%,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得到增強。我國外貿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不僅沒有削弱並且還在持續增強。
從市場規模看,202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3.97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計算相當於5.97萬億美元。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中國已經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成為世界第一消費國。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超過4億,歐盟、美國和日本的中等收入群體分別為2.1億、1億、8500萬,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已經相當於歐美日的總和。預計到2035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有望達到8億左右。超大市場規模可以為中國外貿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即使遇到大的波動和壓力,也能夠通過強大國內市場對沖外部沖擊,助力外貿企業穩定運行。
從貿易伙伴看,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貿易伙伴日益多元化,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43個貿易伙伴。傳統市場在我國出口中的規模穩中有增,新興和其他市場在我出口中的規模和份額都在屢創新高。舉例來說,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我出口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8.2%,RCEP國家的貢獻率達到50.8%。這些新興市場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的新增長點,成為我國外貿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隨著我國市場開拓工作的不斷推進,這些新增長點還會為我國外貿貢獻更多的增量。多元化的貿易伙伴可以有效分散我國外貿的風險,降低單一市場的不確定性。
從貿易方式看,在穩定傳統貿易方式的同時,我國對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力度不斷加大。新型的貿易方式已經成為我國外貿重要的增長力量。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含B2B)2.1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出口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1.7%,進口0.56萬億元,同比增長4.9%。進入2023年以來,我國出台了關於提升通關效率、培育壯大海外倉、降低跨境電商企業出口退運成本、完善跨境電商發展的物流基礎設施、高質量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發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進一步提振了相關企業發展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信心。
從貿易主體看,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一直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去年,國家出台了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有效激發了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活力。2022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外貿企業51萬家,進出口值達到21.4萬億元,增長12.9%。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所佔比重達到50.9%,較上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年度佔比首次超過一半,對我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到80.8%。民營企業外貿第一大主體地位繼續鞏固,外貿“穩定器”作用持續發揮。
從支持政策看,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外貿穩定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針對2022年外貿形勢嚴峻,疫情沖擊、外需不確定等影響,連續出台了兩輪穩外貿政策,這些政策對去年外貿取得42.1萬億的成績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相關部門正在根據國際市場最新變化以及國內市場主體的訴求研究儲備相關政策。這些政策措施將會進一步增強我國外貿主體的抗風險能力,提高我國外貿的綜合競爭力。
顧學明認為,我國外貿的國際優勢是在長期的國際競爭中形成的,是我國綜合實力的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規模持續提升,貿易結構持續優化,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綜合效益不斷提高,韌性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一系列穩外貿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在廣大外貿人的不懈奮斗中,中國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中國貿易強國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也一定會實現。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NMediaFile/2022/0801/MAIN202208010936066173860781061.jp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顧學明:中國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栗翹楚)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了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連續14年穩居世界貨物出口第一和進口第二大國地位……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對外貿易好於預期,利用外資保持增長,對外投資平穩發展,多雙邊合作實現新突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2022年,在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需求明顯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外貿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和競爭力,中國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 加大規模化應用 我國自主研發的“璇璣”系統作業總進尺破百萬米
-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杜燕飛)記者日前從中國海油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鑽井裝備——“璇璣”系統成功實現1000口井作業、100萬米鑽井總進尺,關鍵作業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標志著我國高端油氣鑽井技術實現新進展。 專家表示,作為石油鑽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旋轉導向鑽井與隨鑽測井技術能夠精准控制鑽頭在地下幾千米岩層中調整鑽進方向,實現“瞄著”油氣去,“看著”邊界鑽,甚至能做到在僅1米厚的薄油層中精准穿行數千米,把油氣寶藏“吃干榨淨”,同時對地層資料實時分析,可大幅降低油氣田開發成本,是高效開發常規油氣、頁岩氣、煤層氣、可燃冰等資源關鍵核心裝備。…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