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2023中國經濟“脈動”系列報道之七
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鄉村振興幸福景
歲末回首,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感知2023中國經濟‘脈動’”系列報道,圍繞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的部署、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重點,以及記者全年的採訪調研,挖掘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等實踐,全方面展示我國經濟保持恢復向好的發展態勢。
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億斤﹔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產業融合穩步推進……今年,農業再獲豐收,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三農”再次交出一張亮眼“成績單”。
多位專家表示,漂亮的“三農”成績單是“裡子”“面子”雙向發力的結果,飯碗端得穩,產業發展旺,鄉村建得美,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倉廩實,天下安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8453萬畝﹔糧食總產量13908億斤﹔糧食單位面積產量780斤/畝。華夏沃野,秋收冬藏,一個豐收年畫上了圓滿句號。
時值大雪節氣,一場漫天大雪讓河南省安陽市滑縣181.2萬畝冬小麥蓋上厚厚的“過冬被”。在滑縣小鋪鄉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內,種糧大戶王付強一遍遍檢查著小麥根系的生長,預防凍害發生。
“由於前期氣溫偏高,麥苗生長過旺,這場大雪不但能為土壤保墒,還能促進根系下扎,控旺又抗凍,現在心裡也有底了,來年還得是個好收成。”王付強說。
據了解,為應對天氣變化,當地積極施策,開展小麥鎮壓作業,精細化田管,全力做好小麥防寒抗凍工作。“為應對此次寒潮天氣,已組織100余名農技人員查苗情,因地因苗制宜,指導農民進行小麥科學管理,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為明年的夏糧豐收打好基礎。”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站站長黃利華介紹說。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的密碼在於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全國已累計建成的10億畝高標准農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主糧作物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小麥、水稻、玉米機收率分別超過97%、94%、78%。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物質基礎”,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擁抱數字化技術,積極發展數字農業,提升智能農機使用率,筑牢了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現代化的科技裝備是糧食豐收的最大底氣,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強大支撐。”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說,技術新、裝備強,不斷優化升級的農業機械,助力了糧食收獲。
產業旺,鄉村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琴聲悠揚,余音繞梁。走進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七賢琴坊老板孔海廣正通過手機與省外客商聯系業務,從事制琴行業20多年的他,現在已經把古琴賣到了全國,“我還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明年把產品賣到海外。”
古琴產業帶動村民蹚出了致富路。民族樂器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像孔海廣等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現在的年產值達到了300多萬元。”孔海廣說,像他這樣的制琴作坊,村裡還有好多家。
鄉村的“蝶變”源於當地豐富的泡桐資源。徐場村村委會主任徐永順介紹,近年來,該村依托300多畝的泡桐種植資源,大力發展民族樂器產業,一年賣出7萬張琴,產值已達1.8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民族樂器村”,90余戶村民約300人吃上了“樂器飯”。
“對創業人員扶上馬送一程。”蘭考縣副縣長劉九玲表示,通過出台鄉土人才政策,疊加引入對脫貧戶無息貸款的金融“活水”,助力當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把樂器產業這個“蛋糕”越做越大,一直是徐永順的心裡的目標,“接下來,大家要合力發展網絡銷售,利用逐漸便利的交通網絡,把村裡的琴賣到全國各地。”
“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振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產業發展是前提。”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表示,富民特色產業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它在解決就業、增加收入等方面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實現共同富裕不掉隊。
文化活,百姓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
一把剪刀、一方紅紙、一雙巧手,不一會兒,一幅將柔美與力量完美融合后的剪紙作品展現在大家眼前。“這幅作品剪得不錯,但要注意在細節處再精致一些。”在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剪紙培訓班上,非遺項目“寧津剪紙”第五代傳承人張蒙蒙正在為學員們傳授剪紙技藝。
“在政府幫助下,我和父親一起建立了寧津山花剪紙非遺產業園和民俗文化教育基地,通過開設培訓班,免費培訓留守婦女和老人等低收入者以及殘障者等學習剪紙,並通過回購剪紙作品助其增收。”說起近年剪紙產業的發展,張蒙蒙有著切身體會。
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山花剪紙有1000多年的歷史,兼具北方剪紙的渾厚質朴和南方剪紙的靈秀纖細,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寧津縣挖掘鄉村文化人才,培育鄉村非遺傳承人,從保護傳承民間手工藝、促進農民增收出發,讓“頭雁”帶動相關文化產業逐漸發展壯大,使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和就業。同時,當地依托非遺工藝大力發展手造產業,全面整合資源,推動了傳統技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據了解,寧津縣共有63個非遺項目。截至目前,寧津縣依托蟋蟀罐、山花剪紙、寧津烙畫等豐富多彩的“指尖技藝”,已培育發展出10多家“非遺工坊”規模企業,帶動當地近萬名農民就業增收。
“我們將不斷提升‘山東手造 寧津好品’的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促進農民就業、創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寧津縣文化和旅游局非遺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李薛甲說。
《關於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加強鄉村美學普及和教育,提升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讓欣賞美、追求美、塑造美成為鄉村文明新風尚。
“從全國看,各地地理環境與資源稟賦千差萬別,鄉村建設也需要百花齊放、各美其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李朝陽認為,廣大美育和美術工作者應強化使命擔當,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大事業,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更大力量。
沃野千裡皆是金,鄉村振興勢萬鈞。新時代、新征程,一幅幅糧豐農穩、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在神州大地上正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什麼是鄉村振興的內生發展動力?
對於農民而言,是豐收后穩定的增長收入。
對於鄉村而言,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帶給大家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對產業而言,是立足資源稟賦優勢,進一步把鄉村產業做大做強。
今年夏收時節,我們走進河南安陽的高標准農田,中原糧倉滿目金黃,種糧農民杜煥永嘴角不經意的一抹笑容,讓我們一行採訪人員切身感受到了一種喜悅,叫豐收。
時近中午,田間地頭的陽光已逐漸顯現其毒辣一面,且讓人無處尋找遮陽之地。農技人員耐心向我們介紹種植細節的過程中,汗水順著遮陽斗笠的固定繩不停地往下流,卻渾然不覺,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一種態度,叫責任。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大山深處,在遙遠邊陲,在中原糧倉,在溫潤水鄉,“三農”人的責任陪伴夢想,照見遠方。
在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億萬農民擼起袖子加油干,正昂首闊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感知2023中國經濟“脈動”系列報道:
之二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靠前布局新賽道 激活發展新動能
之三 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 經濟發展釋放“1+1>2”協同效應
之五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政策舉措密集出台 夯實經濟回升基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