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走過這一年,說說收獲與期待

2023年12月27日06: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海洋石油122”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正在安裝。
  牛天軍攝
  圖②:新型國產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A正在進行高原試飛。
  張 翼攝
  圖③:全球首台16兆瓦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北部海域安裝完成。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圖④:“深海一號”能源站遠景。
  中國海油供圖
  圖⑤: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出塢。
  陸佳駿攝

  機械工程師薛志飛——

  研發農機裝備  攀登創新高峰

  本報記者  李心萍

  13908億斤!今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的消息一傳來,國機集團中國一拖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薛志飛很是興奮,“這裡面也有我的小小一份力。”

  可不,薛志飛的前半生,一直與拖拉機打交道。大學時,學拖拉機專業,一畢業,就進入國機集團中國一拖技術中心工作。如今,年過五旬,薛志飛依然奮戰在拖拉機研發一線。

  2023年秋天,薛志飛牽頭研發的HB2204混合動力拖拉機正式投入市場。產品關鍵技術及零部件自主化率超過90%,相比傳統拖拉機可節省燃油10%,一機即可完成深耕、深鬆、聯合整地、運輸等多種田間作業。這是我國首台混合動力拖拉機,標志著我國綠色農機產品邁上新台階。產品一上市,便收獲不少訂單。

  2021年,為振興農機裝備,持續擦亮“東方紅”品牌,國機集團決定開發混合動力拖拉機。對研發團隊來說,這是個難度不小的任務:業內沒有先例,跨國公司很少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經驗也難以復制,同樣的電池,乘用車能跑1000公裡,拖拉機最多隻能作業半小時。

  壓力之下,薛志飛沒有退縮。研發新能源混合動力智能農機產品,符合我國農機現代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戰略﹔開發大馬力新能源混合動力拖拉機,滿足國際競爭需要……這些,都激勵著薛志飛堅定向前。

  “這事必須干,還得干好。”薛志飛帶領團隊開始了探索。2021年4月完成產品設計﹔2022年6月完成整機試制,9月完成整機性能試驗﹔2023年5月完成整機可靠性試驗,10月正式上市。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就拿散熱系統來說,為了找到最佳設計參數,研發團隊花費了1年半時間,先后進行了仿真模擬、關鍵部件性能測試、動態試驗和整機測試等上千次試驗。

  “這是一套復雜的系統,每改動1個參數,都可能引發數十個參數的變動。”薛志飛告訴記者,通過鍥而不舍的修整、改進,最終系統滿足了高溫環境下電驅動系統的散熱需求。

  回看2023,薛志飛收獲滿滿。展望2024,研發創新不會止步:為HB2204混合動力拖拉機配備智能駕駛系統,實現無人駕駛﹔對重要零部件進行優化提升,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為開發更大馬力混合動力拖拉機做准備……“惟有勤勉努力,方能不負時代。我們仍將持續攻關,力爭突破更多核心技術,在中國制造的巨大舞台上發光發熱。”在薛志飛的眼裡,前方,依然有許許多多的科研高峰在等著他去攀登。

 

  新能源汽車企業負責人李斌——

  提升車企能力  鞏固優勢地位

  本報記者  王  政

  6時30分從上海出發,20時33分抵達廈門,1044公裡,沿途氣溫零下2攝氏度至12攝氏度……12月17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斌測試蔚來“150度電池包”並全程網上直播,完成1000公裡續航挑戰。

  12月18日,蔚來汽車發布消息——繼今年7月獲得11億美元戰略投資后,一家國際投資機構將再向蔚來進行約22億美元戰略投資。

  5天后,李斌代表蔚來發布百萬元級別純電旗艦行政轎車ET9。中央計算平台、全球首個全域操作系統、900伏高壓碳化硅平台、7重冗余安全標准,底盤、電氣、智能、安全等領域均有突破。

  忙碌,幾乎是李斌一年工作生活的常態。對蔚來汽車這家“造車新勢力”企業而言,2023年的收獲有許多。數據顯示,2023年,在國內成交價30萬元以上純電乘用車市場,蔚來獲得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三季度財報顯示,蔚來營收同比增長46.6%,創歷史新高﹔整車毛利率11%,環比大幅提升。

  “面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產品降價的壓力,我們採取了加速產能爬坡、提升銷售服務能力、全系調整售價等措施,下半年鎖單數量持續增長。”李斌告訴記者,2023年,蔚來在關鍵技術全棧自研、多品牌戰略推進、充換電設施建設與共享、海外市場布局、組織與業務優化、取得獨立造車資質以及引入戰略投資等方面,取得不少積極進展。

  ——12項核心技術全棧自研成果落地,業內第一顆自研激光雷達主控芯片、車規級智能駕駛芯片、超過20000轉的油冷電機等自研技術加速量產。一年多來,蔚來每季度研發投入約30億元,在營收中的佔比超過20%。目前,蔚來申請的全球專利已超過7700項。

  ——充換電設施建設與共享加速。截至12月19日,蔚來共建成換電站2289座、充電站3351座。“力爭油車能去的地方電動車都能去。如今,這個目標在國內已經基本實現。”李斌說。

  ——海外市場穩健布局。12月18日,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蔚來換電站上線運營,這是蔚來在荷蘭的第九座換電站,也是蔚來在歐洲建成的第三十三座換電站。目前,蔚來的產品與全體系服務已在德國、荷蘭、瑞典、丹麥、挪威等國落地。

  “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証明智能電動汽車是中國汽車產業引領全球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李斌表示,下一步,在強化品牌定位、提升銷售和服務能力並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長期投入的同時,蔚來將持續提高執行效率和體系化能力,“不斷鞏固中國車企的全球市場地位。” 

 

  工程建設者王賀起——

  打通天山隧道  讓天塹變通途

  本報記者  韓  鑫

  隆冬已至,西北邊陲白雪茫茫。天山腳下,一條長達22公裡的超級隧道建設正酣。它,是目前世界在建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新疆烏尉高速天山勝利隧道,也是中國交建烏尉土建第五標段項目部經理王賀起奮斗3年的“戰場”。

  “22公裡看似不長,實則挑戰巨大。”干了20年工程,41歲的王賀起還沒經歷過如此高難度的工程——不僅突破了高速公路隧道長度紀錄,還要穿越16個地質斷裂帶,施工平均海拔達3000米,溫度常年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為縮短工期,團隊提出“三洞+四豎井”的施工方案,左右主洞採用鑽爆法,中導洞使用掘進機掘進,實現“長隧短打”。

  一路闖關,順利通過14條斷層帶后,建設者們在今年8月遭遇了“驚險一刻”。“一天,中導洞掘進機掘進到快9公裡的位置時,突然發現原本能提供支撐的堅硬岩壁碎成了‘豆腐渣’,掘進機一時沒了著力點,無奈停在原地。”王賀起說。

  沒有退路可言。第一時間成立項目專班,設計單位現場測算,外部專家遠程指導,加固單位及時實施。“通過泄水預處理、繞道超前加固等舉措,掘進機有序穿越了蝕變帶。”王賀起興奮道,趕走這隻“攔路虎”,隧道貫通就近了一大步。眼下,縱深706米的世界最深高速公路豎井——隧道2號豎井正向最后幾十米沖刺,預計2024年元旦前,2號豎井2—2井身將貫通。

  天山勝利隧道貫通,意味著什麼?“過去翻越天山,要在冰川剝蝕地貌上經過大量急彎陡坡,時間長,也危險。隧道打通后,穿越天山南北僅需20分鐘,烏魯木齊市至尉犁縣的通行時間也將從7小時縮短到3小時。”王賀起說。

  2023年,中導洞新增掘進裡程1830米,豎井新增推進500米,服務隧道已完工近80%,兩邊主洞工程過半……“2024年是項目決戰之年,預計6月中導洞將打通,到年底隧道基本貫通。”在王賀起看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穩步推進為中國建設者施展拳腳創造了巨大空間,“我們要加倍努力,讓更多重大工程從圖紙變為現實。”

 

  技工院校教師胡新慧——

  培育技能人才  助力產業煥新

  本報記者  邱超奕

  “獲得銀牌的是,來自海南代表團的胡新慧、汪麗!”9月19日晚,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頒獎儀式在天津隆重舉行。聽到自己名字后,來自海南省技師學院的高級講師胡新慧如釋重負:“總算給了自己一個滿意的交代。”

  從今年3月初到9月中旬,半年多時間,胡新慧和搭檔汪麗一天也沒休息。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哪怕坐車上班、午休吃飯都在備賽。回到駐地,連獎牌都沒摘,胡新慧趕緊補了一覺,“很久沒睡這麼踏實了。”

  胡新慧參加的比賽,是今年首次登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舞台的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賽項,比賽內容是給生產線裝上“網絡智慧大腦”。此前,胡新慧比較懂硬件,但對網絡通信、編程開發等幾乎一竅不通。為彌補知識盲區,他查資料、上網課,每天自學3小時。

  光有書本知識還不夠,胡新慧在實踐中仍然經常碰壁。一回,他在測試智能視覺系統時,攝像頭總是無法識別產品上的瑕疵。百思不得其解后,胡新慧干脆找到一家專門制造自動化產線的公司蹲點學習。“要麼是攝像頭曝光度有問題,要麼是判斷方案有問題,要麼是后台程序有問題。”站在產線旁,企業工程師逐一解析,為他解開了謎團。

  “實踐越深入,問題就越多。帶著問題繼續實踐,答案也就越多。”堅持做中學、學中做,胡新慧的技術“拼圖”一點點補齊。

  屢破難關、身經百戰,也給了他沉著應對大賽的底氣。此次大賽高度還原企業生產實際,要求選手搭建並運轉一條微縮版藥品智能產線。在運用智能視覺檢測時,一個“意外”卻讓很多選手“卡了殼”。“系統多次將合格的藥瓶瓶蓋誤判為‘不合格’,經過反復排查,我們的硬件和方案都沒問題,問題隻可能出在程序上。”面對復雜情況,胡新慧從上千行程序代碼中快速鎖定50行關鍵代碼,僅用不到20分鐘就完成了重新編程,快人一步排除故障。

  參賽有收獲,更有啟發。“通過比賽中碰到的各種問題,我發現自己仍需加強實踐。比如,比賽中的藥品產線有5個工作站,每一個的可編程控制器都不相同。如果不能緊跟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步伐,今后將難以滿足企業實際需要。”胡新慧說。

  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新職業人才需求日益增長,也給胡新慧帶來了新課題、新機遇。“通過企業調研,我們發現既懂產線設備又懂軟件開發的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發展前景廣闊。”展望2024,胡新慧期待著,可以通過申請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開發工學一體化教材等方式,讓學生對新技術、新職業有更清晰的認識和更豐富的體驗,為新產業發展培育更多合格人才。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27日 18 版)

(責編:岳弘彬、牛鏞)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