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何以成為中外企業的投資熱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十月江城,東湖秋水碧連天。
“我們對深化與湖北的合作充滿期待。”
“我認為湖北是一片充滿無限機遇的熱土。”
“希望能與湖北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
10月16日,2025中國—北歐經貿合作論壇中歐企業家東湖對話在武漢舉行。東湖對話現場,諸如此類的聲音不絕於耳。
“馬士基與湖北的緣分始於1999年。二十六年來,我們既是湖北發展的見証者,也是合作共贏的參與者。”中國歐盟商會主席、馬士基集團北亞區首席代表彥辭表示,“我們期待與湖北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建綠色、暢通的全球供應鏈。”作為全球航運物流企業,馬士基近年來持續加大在鄂布局,依托花湖機場打造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助力“湖北造”通達全球。
丹麥格蘭富中國區總裁馬克漫用“水脈相連”比喻與湖北的合作:“我們參與武漢地鐵、國家存儲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以高效水泵技術為城市發展注入‘活水’。湖北的綠色發展脈搏,與我們節水減排的理念同頻共振。”
2025中歐企業家東湖對話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在綠色轉型的浪潮中,更多企業找到了與中國市場的契合點。安賽樂米塔爾公司總經理澤爾根·柯博特表示:“鋼鐵行業面臨低碳革命,湖北的產業基礎與創新環境,為綠色鋼鐵技術提供了最佳試驗場。我們願將氫能煉鋼等前沿技術落地於此,與中國伙伴共闖轉型深水區。”
湖北何以成為中外企業競相布局的熱土?答案或許寫在“通”與“創”二字之間。
——“通”達天下。湖北構建起“鐵水公空”四網融合的立體交通體系:中歐班列(武漢)輻射40國120城,花湖機場一夜直達全國、隔日聯通世界,陽邏港航線遍及117個國家和地區。昔日“九省通衢”,今朝“九州樞紐”。
——“創”見未來。湖北擁有137所高校、164個國家級創新平台,培育出黑芝麻智能、長飛光纖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黑芝麻智能創始人單記章感慨:“在東湖畔,我們研發出支持大模型的車規級AI芯片,讓智能駕駛更高效、更低碳。”
西班牙雙麗集團董事長戚麗玲對此深有體會。她帶領20余家西班牙企業代表訪鄂,推動在漢設立華中總部。“從巴塞羅那到武漢,我們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跨越,更是發展理念的共鳴。湖北的務實作風與產業生態,讓我們看到了‘西班牙品牌+湖北制造’的無限可能。”
綠色,是中國與北歐合作的最亮底色。據統計,北歐五國對華直接投資超150億美元,其中綠色領域佔比持續提升。
在這曲綠色交響中,科技奏響了最強音。上海海智在線董事長佘瑩表示,公司搭建的“數字制造網絡”,已為全球28萬採購商和70萬家制造企業提供碳足跡解決方案。“我們要做綠色轉型的‘翻譯器’,讓不同語言、標准的企業在低碳軌道上同行。”
開放包容為“投資湖北”打下“牢地基”。從相約春天賞櫻花,到秋日東湖對話,多種交流合作機遇讓更多企業看到湖北,了解湖北,投資湖北。
“選擇湖北,核心是看重其優越的交通樞紐地位和完整的產業鏈配套。”中車長江運輸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洪斌表示,未來企業將積極對接新通道資源,為推動中歐班列發展提供更多標准化、智能化的物流運輸裝備,為鐵路、港口、機場等企業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解決方案,共同開拓市場新機遇。
合作之門越開越大,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從新能源汽車出海到相關企業抱團進歐,從節能環保理念到創新驅動發展,中歐經貿合作覆蓋領域拓寬,眾多項目落地有聲,企業信心堅定,盡顯中國—北歐經貿合作的強勁動能。
今天的湖北,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支點,更是思想交融、創新迸發、合作共贏的支點。正如與會企業家所言:“單打獨斗無法抵達未來,攜手同行方能行穩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