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政策漏洞 斩断债市利益输送黑手--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专题策划>>聚焦债券市场调查案

修补政策漏洞 斩断债市利益输送黑手

2013年04月18日09:27        手机看新闻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万家基金和中信证券的涉债业务,或因其两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司法调查而受损。据了解,事件的导火索是代持、养券以及丙类户背后的利益输送。  丙类户变身  关于事件本身,多位市场人士表示,代持或养券更多是一种“公对公业务”,充其量是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与丙类户现象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  实际上,常常冠以“某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丙类户背后,始终与银行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丙类户,指的是没有资格直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具有“寄生虫”性质,利益的归属在于个人。  为此,央行、银监会等部门近几年不断加强管理,2011年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暂停丙类户垫资以及无实际资金往来的撮合、代持等。  丙类户“空手套白狼”的策略,就是利用银行的过桥资金,再完成套利以及事后的利润分成。当然,在债券发行人及承销机构高管之间,往往“渊源”很深。  去年初,上海地区一家咨询投资公司负责人私底下曾表示,只要能提供新债额度,上海弄不到钱,可以去北京找。但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丙类户事实上已在逐渐消亡。  随着信用社、基金及部分券商(皆为乙类户)频频出事,利益链条或正在向乙类户蔓延和变异。这意味着,丙类户的生存空间已所剩不多。  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大动作后,接下来应该会直指丙类户背后的真正受益者,他们既缺少合规约束,又是利益输送的最主要来源。从现实来看,隐身于乙类甚至甲类机构之中的丙类大佬们,其噩梦或已来临。  债市割裂的并发症  这些债市涉案的共同点,在于均发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而同样有着新债发行和交易的深沪证券交易所,对此似有天然的免疫力。  实际上,这两个市场监管的人为割裂,既是造成我国债券市场“银行间强、交易所弱”的原因之一,也令债市的利益输送有了温床。后者的症结在于银行间债市的交易对手是可知的,人脉在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相关,债券一级发行中的积弊也为偷油者留下了空间。无一例外,迄今发生过的所有涉债案例,其主战场均为采用簿记建档方式发行的企业债、中票和短融等。而对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发行的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益输送根本无法实现。  据资深债券投资人士介绍,簿记建档的主导权在于主承销商,给谁多少以及按照多少利率给,都可由一人说了算。在此背景下,除关系深厚者可从中获利外,商业银行也乐于为此提供灰色资金。市场割裂及发行监管方式的漏洞,使债券市场舞弊案屡禁不止。  此外,两个市场中发行债券的规模也相差悬殊,并导致资金更多涌入银行间市场。现阶段来看,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虽然相对公平,但成交量却难以满足债券的“批发”需求。作为对债市违规整顿行动的配套措施,两个市场应尽快打通,完善相关游戏规则,从改良“土壤”着手去解决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从国际市场的经验来看,应加强债券发行主体的信息公开程度,同时在交易所市场增大债券融资规模及完善交易规则,“否则,这类风暴只会令市场惶恐不安。”    
(来源:证券时报)
(责编:曹华、刘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