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业务的突飞猛进超出多数人的预料,半年1500亿的体量也打开了市场对“子公司速度”的想象空间,“年底突破万亿不是梦”已成这种想象力最鲜明的注脚。
然而随着监管层对风控的日益强调,子公司业务的政策“顺风”面临微妙的风向转变。由于行业“爆发期”参与者最关注的是抓紧时间揽业务,对于长远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其扩容路径如何构建成为市场对其后续生存规划的最大拷问。
今年万亿“够得着”?
据报道,自去年末首批基金子公司获批成立以来,其在非公领域的进军热情持续高涨。证监会此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已经核准设立38家基金子公司,其管理账户368个,管理资产规模1500亿元。此后子公司的发展脚步进一步迈大。截至目前,共有42家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共计17.65亿。
换言之,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有一半的基金公司纷纷“落子”,业内预估7、8月间子公司规模已跨过3000亿大关。据了解,部分子公司每月平均的业务增量为30到40亿,且呈现逐月提速的态势。
沪上一家发展迅速的基金子公司负责人预期,今年底行业规模会突破5000亿,明年则有望冲击2万亿大关。
顶层设计求解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监管层对业务风控的日趋强调,子公司的后续发展路径引发关注。
记者了解到,此前京沪两地监管层多次召集辖区内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开会,尽管涉及业务发展多个方面,但风控始终是谈话的核心内容。
北京一子公司负责人透露,监管层在闭门会议中强调三点,其一,不能有保底承诺——无论是口头上还是文字上的明示暗示——这是底线;其二,子公司自身要完善风控流程,注重业务安全性,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轻易冒险;其三,出了问题监管层将严格监管。
事实上,作为一张“万能牌照”,基金子公司的业务空间广泛,但行业对自身长期发展路径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子公司业务仍以做通道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快速扩容的同时,行业应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长远的问题。
三步走切入“大资管”
不过,也有部分子公司开始思考应以什么样的“角度”切入边界日益模糊的大资管时代,使其成为基金公司立足长远稳健发展的第二极。
“我们目前的融资业务交易对象是有可变现资产或商业模式支持长期稳定经营现金流的企业。”上海金元惠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自力表示:“而业务发展则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为投资者提供期限较短的固定收益类项目投资,操作模式更类似投资银行业务;第二阶段是为投资者提供长期固定加浮动收益的基金管理业务;最后衍伸至以多领域基金投资动态配置对冲收益波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目标的财富管理服务。
“公司需要在不同阶段,建立适应该发展阶段目标的产品、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吴自力表示。
在其看来,类信托这种高收益低风险甚至刚性兑付的业务模式长期来看难以为继,未来的产品业务一定是风险与收益正向匹配,这将考验子公司立足长远的眼光和产品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