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余額寶被指“吸血鬼” 互聯網金融底線在哪裡

2014年02月25日07: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余額寶被指“吸血鬼” 互聯網金融底線在哪裡

  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金融的論戰在上周進入白熱化階段。

  有評論者將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指責為“寄生虫”、“吸血鬼”、“無底線”。而支付寶則以調侃的語氣發布了一條長微博,以究竟誰推高社會融資成本為題進行反駁。

  存款大搬家?

  提到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繞不開支付寶和余額寶。

  2004年12月,網購的興起催生了支付寶。買家支付的貨款先沉澱到支付寶賬戶中,收到貨品后,支付寶再將貨款支付給賣家。10年前,沒人能想到,作為保障買賣雙方利益的第三方擔保支付的平台,支付寶能在中國的金融領域掀起大風大浪。

  2008年8月,經過4年的發展,支付寶用戶數達到1億,但從1億到兩億,隻用了10個月。截至2012年12月,支付寶注冊賬戶突破8億,日交易額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就在那時,傳統銀行對支付寶還沒有太多的警惕。半年后情況發生變化,2013年6月13日,支付寶平台推出余額寶,用戶可以通過該產品直接購買基金等理財產品,實現賬戶資金的收益。

  正如余額寶的口號——會賺錢的支付寶,僅僅半年的時間,余額寶就為用戶累計發放收益17.9億元,客戶數達到了4303萬。到了今年元宵節,余額寶的資金量一舉達到4000億元的規模。而按照央行公布的數據,2013年我國銀行間債市全年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也就3500億元。

  業界的擔心是,儲蓄是否開始大搬家?

  央行2月15日發布的報告說,1月,人民幣存款大幅減少了9402億元,這是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央行的報告並未披露這些資金的流向,但很多分析師都認為,一部分資金搬家到了余額寶。

  國內一家大型商業銀行風險部門的經理告訴記者,余額寶剛出現的時候,還只是手頭沒有多少錢的年輕人在用,但半年之后,大爺大媽在銀行的存款開始減少了。

  早在去年9月份,國內一家商業銀行就曾開會討論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此后,互聯網金融成了每次開會必不可少的議題。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貨幣基金市場異常火爆。中國基金業協會2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貨幣基金規模大增2054億元,增幅高達27%,總規模逼近萬億元大關。

  為余額寶用戶們賺錢的天鴻基金已經成為國內基金管理業的龍頭老大。這種超速成長的成功讓眾多基金公司眼紅,開始紛紛尋找有價值的網站合作,市場上,模仿余額寶的各種“寶”已不下20個。

  而除了類似余額寶這樣的貨幣基金,互聯網所催生出的眾籌、P2P小額信貸(個人對個人的信貸)等新型金融工具也在迅速地吸引銀行存款大搬家。

  社會融資成本被抬高?

  正當眾多余額寶客戶為自己賬戶裡每日增加的幾元、幾十元收益喜笑顏開的時候,有一種觀點卻在說,這是自掘墳墓。

  2月21日,央視証券咨詢執行總編兼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就發出警示:“我們是不是想過,自己所在的企業融資成本正在面臨大幅上漲的風險。這事跟你沒關系嗎?我想,至少你的加薪機會已經被吞噬了,而你的工作機會恐怕也會更加風雨飄搖。”

  在他看來,余額寶和其前端的貨幣基金將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裡,將4%到6%的收益分給余額寶客戶,整個中國實體經濟、也就是最終的貸款客戶將成為這一成本的最終埋單人。

  支付寶官方微博對此的回應是,余額寶的利潤隻有0.65%,而不是2%。至於余額寶客戶收益的埋單人是誰,回應中並無明確提示。

  鈕文新的觀點頗受部分銀行業內人士的認同。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稱,余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的本質不過是將大量小客戶的資金集中起來,轉手高息借給急需頭寸的銀行!其實是利用互聯網手段的“存款掮客或二道販子”,說有多大創新實在言過其實!一旦銀行開始自己和貨幣市場基金直接對接,整個市場利率將一起大幅上漲!

  記者接觸到的幾位國內銀行界人士也有類似的觀點。按照他們的說法,由於銀行存款大量搬家到了互聯網金融工具中,銀行的資金減少,就不得不進行高息同業拆借,而同業拆借的主力正是那些貨幣基金公司。高息拆借來的資金要實現利潤,就不得不再次抬高貸款利息,苦的恰恰是需要貸款的企業。

  這個邏輯看起來並非虛妄。那麼,為千千萬萬客戶實現高收益的各種“寶”,主要收益從何而來?

  以天弘增利寶貨幣市場基金為例,根據其2013年第4季度報告,在其投資組合中,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合計佔到了92.21%。

  其投資策略則顯示,2013年4季度,貨幣政策方面繼續保持了中性偏緊的基調,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平滑資金面,整個資金面維持緊平衡的態勢,資金利率中樞平穩上行。債券市場方面,利率品整體供給壓力較大,需求相對不足,收益率節節攀升﹔短融收益率追隨資金利率走勢,也出現大幅上行。銀行存款收益率也普遍抬升,特別是跨年底及春節的資金需求十分旺盛,收益一直維持在高位。

  這是否可以証明,余額寶的資金來自銀行,其高收益也恰恰來自銀行?“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成分很強,但並沒有脫離金融的基本屬性。以余額寶為例,存在套利成分,把活期存款變成了協議存款。”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有人認為這是無風險套利,但余額寶能實現這種套利正是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是我國的金融制度本身造成的,有這麼一個空子可鑽。

  在郭田勇看來,余額寶把小額資金募集起來,起到了聚沙成塔的效果,還把客戶的收益與流動性結合了起來,這些是傳統銀行做不到的。

  “在互聯網金融興起之前,影子銀行就已經出現了,怎麼能說是互聯網金融推高了社會的融資成本?”郭田勇說。應該說,由於金融制度設計的問題,造成影子銀行大量存在,加上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對市場利率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俊偉看來,互聯網公司跨界發展金融業務,首要目標是為了盈利。從這個角度看,不能指望它立竿見影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市場引入了新的參與者,為金融服務帶來了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

  “我們完全可以預計,我國金融市場將會因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發生深刻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也必將有改觀。但具體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上述過程,恐怕一時還看不清楚。”張俊偉說。

  鯰魚效應和監管難題並存

  在張俊偉看來,互聯網公司跨界做金融顯然是一種商業模式創新,如果簡單地把其貶為“換湯不換藥”、“寄生虫”,顯然是一種偏見。

  這種創新已經在金融領域掀起波瀾。從去年年底開始,為了攬儲,多家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開始對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一浮到頂,這個頂就是央行規定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實施最高上浮10%。另一方面,國內很多銀行都已經開始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以求在競爭中獲得利潤。

  在張俊偉看來,數家傳統銀行集體上浮存款利率正是為了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爭奪客戶和資金,這正是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競爭效應。“從推動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擠壓利差的角度看,它們毫無疑問是動了傳統銀行業的奶酪。”張俊偉說,從社會角度看,互聯網金融打破銀行壟斷,為利率市場化注入新的推動力,有助於改善金融服務。

  其實,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還對傳統銀行的經營效率提出了挑戰。阿裡小貸負責人胡曉明曾表示,阿裡小貸單筆信貸操作成本為2.3元,而一般銀行的成本在2000元左右。

  郭田勇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身確實是創新,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跟傳統金融服務的漏洞有很大關系。互聯網金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穿著馬甲的影子銀行,“借助互聯網放貸,與民間借貸、影子銀行並沒有本質區別。”

  在郭田勇看來,毫無疑問,互聯網金融需要被納入監管范圍。不過,從目前的監管制度設計上來看,似乎還缺少對互聯網金融的明確態度。張俊偉告訴記者,國家對於金融機構的信息系統建設、網絡交易安全、信息系統備份能力建設等都建立起了相應的標准和規范。但對互聯網金融,明顯應對不足,還存在不少空白。這種局面,需要在新一輪金融改革中盡快予以扭轉。

  有類似觀點的還有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楊凱生。他撰文稱,互聯網金融不應該是一個無底線、無限制的空間。在他看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得益於”在監管方面享有了一定的“法外治權”。

  比如融資類的業務方面,究竟能不能允許互聯網企業承擔信用風險?如果允許,是否應該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和提取撥備的規定?又比如在投資理財業務中,對有關產品變相吸收存款的做法究竟能不能夠允許?對它的資金來源和應用應不應該提出要求,要不要對相關的資金實行嚴格的托管監督?在產品宣傳中,是不是應該強制其必須充分揭示理財產品的風險,對它們的流動性風險要不要設立一些監管指標?

  楊凱生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而這些問題,在現有的規則中是模糊的。他開出的藥方是引入“負面清單”,明確哪些確實是不能觸碰的“禁區”。

  本報北京2月24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棟、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