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的故事--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借钱的故事

俞祥波

因为买房子钱不够,房价又有上涨的迹象,形势逼人,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准备开口向亲戚朋友借钱。有时想想,钱,不会玷污亲情友情的纯洁性,反而是了解亲戚朋友感情深浅的试金石。
2013年02月07日0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因为买子钱不够,价又有上涨的迹象,形势逼人,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准备开口向亲戚朋友借钱。借钱之前,我做足了功课。先把所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列出了一份名单,然后根据关系交情,先淘汰一批关系一般的。这批人,不敢开口,也不能开口。没有好的交情,凭什么借钱给你?不必去自讨没趣。接着,用经济的眼光,再次审视名单,刚买了房子的,划去;准备买房子的,划去;家里一贯以来比较困难的,划去;这样,名单又短了一截。

  根据名单,我开始考虑挂电话。怎么开这个口?我又费了一番脑筋。固然,先寒暄一下,然后慢慢引入借钱的话题,虽然委婉一些,却让人觉得假,很小人,要人家掏钱包了,就好话一堆。再者,既然是能借钱的朋友,也没有必要过于客套。于是,我选择了单刀直入的方式。

  第一个人,是我一亲戚。首先恭喜他,能成为被我开口借钱第一人,这说明他既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好心肠。这个亲戚,实在话,平时交往并不多,电话正在呼叫中时,心里很忐忑,真希望对方不接。但电话通了,一听说我买房子要借钱,他沉吟了一下,说:“之前已经有好几个人跟我借了,手上没有什么钱。”我觉得形势不妙。话锋又一转:“但我总要想点办法。这样,我去筹个多少多少,过几天送下来给你吧。”那一瞬间,我喜出望外,感激异常。

  挂的第二个电话,还是亲戚。她有钱,做生意,动不动就说多少百万的投资,房产三、四套。电话通了,一番交流,她说:“过几天我答覆你。”看来有点希望。不过,几天后电话一挂,她说没钱,开的厂子,工人的工资都欠了几个月了。我有点头晕,论证了几天,难道就是为了找这个借口来拒绝我?那也太费劲了吧。既然都欠工人几个月的钱了,那上次挂电话就应该知道的,怎会等到几天后说呢?

  随后是朋友,是同学演变过来的朋友。这位朋友做直销,听说不但在浙江做得很大,而且做到了东南亚,每个月要飞一次国外。给他挂电话的时候,我充满信心。容不得我讲话,他先在电话里热情洋溢地跟我寒暄了一通。找个话缝,我讲了我目前的困难,提出了借钱。他倒非常干脆,三下五除二,说:“借钱啊?我没有,现在在做一个事情,没办法。”话说得很顺溜,连个波纹都没起。

  和父母聊起来──他们文化不高,但活的年头够,懂得人情世故。他们说:这个人不可交。我觉得不甘心,争辩说:或许这朋友真没钱,或正在投资。父亲马上打掉我的幻想:再没钱,一千块总有吧。借一千块钱也是借啊。他分明就是不借,跟有没有钱没有关系。

  被这位同学打击了,但钱还得借。之后,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亲戚朋友之百态。有的朋友,自己没钱,但找哥哥转借了一笔,钱不多,但感情厚重;有的亲戚,不但把手头的钱借了出来,还答应等年底工资结了再借一笔;有的朋友,当时答应借一点,第二天却变卦,说不好意思,不能借了,还调侃自己说“提钱伤感情”之类的;有的朋友,当时答应想想办法,等了半个月,以为没有动静时,却挂来电话,说给个账号,只帮你筹了多少钱,实在不好意思……

  如今,房子我已买下。回想起那段借钱的日子,以及那一笔笔借到手的钱,有感动,也有心酸。不自食其力,为了钱去结交朋友,巴结别人,我不为;但在困难时候,能帮上一把的所谓朋友却袖手旁观,我也齿寒。

  有时想想,钱,不会玷污亲情友情的纯洁性,反而是了解亲戚朋友感情深浅的试金石。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俞祥波)

(责任编辑:贺霞、朱瑶)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