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教授)
●在现有知识仍适用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假定,天文学是可信的,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体系是可信的。
●也许最原始的古人类,抬头看天时,已经有了哲学情怀,更也许这些情怀是所有生命的本能。
解放观点:俄罗斯日前发生的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000多人受伤,引起大众关注。大家不仅仅好奇 “天外来客”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更好奇的是,科幻片中经常出现的 “陨石坠落毁灭地球”,是否真的会成为现实?
江晓原:根据现有的天文学常识,陨石坠落造成人类灭亡的概率很小。其实,宇宙中不少小天体经常向地球坠落,但是由于地球大气层很厚,大部分陨石在坠落过程中已被燃烧殆尽。天文学界对此习以为常,只是大众不知道罢了。而像这次陨石未被烧光砸到地上,在中国古代相关记载就多达几百次,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比如, 《左传》就曾经记载 “陨石于宋五”。
目前在国际天文学领域,太阳系内体积较大的小天体,都被编了号,它们的轨道一直处在天文学家的严密监控中。如果轨道出现问题,天文学家很早就能发现。比如,之前有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就已经预测到。这次俄罗斯坠落的陨石,也已经提前预测到,只是没想到它未被烧光。
而巨大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也很小,完全被确认的证据几乎没有,基本都是传说。比如, 1908年俄罗斯的通古斯爆炸,一直充满神秘感,有一种解释是,可能是大陨石坠落造成的。假设果真如此,这已经是能找到的记录中最大的坠落天体,但其影响依然离地球灭亡很远。此外也有学说认为,月球本就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是远古的巨大天体碰撞造成的。但这种看法一直不被主流天文学界认可,毕竟地球和月球都是完美的球体。
所以从以往记录来看,足够大的天体毁灭地球的概率很小,而现今天文学界对太阳系的严密监控和预测能力,也让类似事件不值得恐慌。
解放观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谁也不能保证宇宙是否会发生意外,而以人类现有的知识和文明发展程度,真的已经了解宇宙真相了吗?
江晓原:确实,宇宙真实的图景究竟是什么,谁也没把握。人类只是一次又一次用新的天文图景取代老的图景。科学家经常向大众说明,太阳系是什么状态,直接把这些作为科学事实,传递给大众。但实际上所有叙述都还处在假定中,假定我们的知识都是真实的,逻辑都是正确的,那么太阳系的图景必然就是那样。霍金的 《大设计》一书,第三章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对外部世界描绘的图景是否真实呢?霍金的结论是 “可疑”。我们只是依赖科学建构的图像,而图像一直在更新,真正的客观图像究竟是什么,我们依然不知道。万一太阳系根本不是如此,而是另一番图景,那么现有的科学就得改写。
但不管怎样,现有的科学描绘,至少目前为止仍然管用。毕竟人类发射飞船,它确实飞到月球上去了。如果万有引力在太阳系并不适用,飞船就不可能在预定地点着陆。所以只能说,在现有知识仍适用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妨假定,天文学是可信的,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体系是可信的。
解放观点:科幻片五花八门的 “毁灭猜想”中,最感命运无常的,就是天体碰撞。因为比起生态危机、核危机等人为危机, “飞来横祸”完全打破了对未来的设计和预期,造成生存意义上的毁灭感,这可能也是末日题材如此青睐天体碰撞的原因。
江晓原:科幻片当然并非无稽之谈。优秀科幻片中的各种场景设计,一般都有理有据,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可行的预案。比如有一部天体撞击地球的科幻片,片中人们采取的措施,是派飞船提前降落到这个天体上,安置核武器炸碎它。现实中,太阳系已经被我们搜索得很清晰,早就一览无余。万一发现太阳系出现很大的天体奔向地球,以现有的能力炸碎小天体是完全可行的方案。所以,美国有时候碰到问题,相关部门甚至会把科幻作家、科幻导演请来,共同商讨方案。这群人的想象是有帮助的。
至于末日情怀,通常它只会提供醉生梦死的动力,不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正常的文明发展状态恰恰是没有末日情怀的,人们把世界看成机械,就像巨大的钟表,每一个结构和零部件都有规律。从现有的科学知识中我们可以知道,陨石坠落并没有打破这种稳定的预期。并非天上掉下来一块东西,原有的文明预期就消失了。天体坠落依然在文明图像的预测中。所以,我看到陨石的报道一点也不奇怪。只是许多公众并不具备天文学的知识,觉得这是意外。其实对天文学界来说,仍然是在预期的图景之中。
当然,万一陨石掉在市中心,发生悲剧,确实令人伤心。就好比生活中,我们也会听闻,有人走在路上,被高空坠物砸伤甚至死亡。这种人力不可控的叹息,也未尝不是一种发展的动力——让人们探索,如何让世界更可控,如何让危害更能避免。
解放观点:陨石坠落的相关视频和图片,一度令爱好者争睹。据说事件发生后,网上贩卖所谓的陨石碎片和周边物件,也是一大热门。天文其实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最遥远、最陌生的领域,但为何人们对天文的关注似乎与生俱来,成为一种哲学本能?
江晓原:早先公众对天文学、天文报告就一直趋之若鹜,甚至造私人天文台、办私人刊物。天文离现实生活如此遥远,为什么天文却那么热呢?我觉得天文有一个特点,是数理化等学科不具备的,那就是它具有高度的观赏性。人们通过观赏壮丽的天象,从审美中感受愉悦,引发情怀。所以现在观赏日食、月食、流星雨,成了旅游项目。
比起数理化爱好者,全世界天文爱好者的活动,更能吸引公众来玩。发达国家不工作的太太们,喜欢参加天文学会,初步训练后,去幼儿园做义工,陪小孩子观天。这种情形很难在别的学科看到,也正是天文独特的观赏性带来的魅力。
此外,人们在观赏天文时,会直观感受到天地之博大、个人之渺小,继而涉及到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也许最原始的古人类,抬头看天时,已经有了这些哲学情怀,更也许这些情怀是所有生命的本能。虫子会不会看天感慨,以目前我们对它的智商认知来看,可能不会。但小狗和小猫的智商达到一定程度了,它们看天或许也会同样感慨,只是没法告诉我们。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