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中国经济而言,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多数影子银行是在法律约束下运营的。影子银行成为所谓“坏孩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风险管理出现严重漏洞。
最近的“钱荒”敲响了整治影子银行的警钟,但“钱荒”仅是一个信号,影子银行的利益攸关方并没有伤筋动骨。当前,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可控的阶段,强化风险管理、防范风险传染是当前我国影子银行整治工作的重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在“稳、准、狠”上下足工夫。
“稳”的本质在于如何处理好积极作为与保持稳定的关系。一方面,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工作必须高调地、大张旗鼓地推进,拖延只能付出更大的代价,不能把稳定当成不作为的借口;另一方面,必须将影子银行纳入到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中。当前对影子银行的整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更多地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甚至带来重大利益的调整,各种矛盾一定会比较突出,针对一些极端的情况,壮士断腕可能会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但从中外化解金融风险的经验看,保持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没有稳定的环境,再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鉴于化解金融风险的艰巨性,在特殊时期,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协调能力,甚至发挥政治体制的优势将成为中国整治影子银行不可或缺的手段。
“准”的意涵在于基于准确的统计数字所实施科学的决策与管理。对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已成为当前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方面。关于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统计,目前市场人士的估算是22万亿元到36万亿元,比如,标准普尔估计22.9万亿元,摩根大通估计36万亿元。如此高额的影子银行数据也表明了我国整治影子银行的难度,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厉打击利用影子银行从事金融诈骗的公司及个人,除恶务尽、不获全胜不收兵,确保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地方债的约束机制,无论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上升,还是金融机构的加杠杆以及各类理财产品规模的膨胀,其背后都隐含着中央政府的信用支撑作用。但中央政府的信用不可能用之不竭,所以,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减少各个利益主体对中央政府的信用依赖。三是建立产能严重过剩的公司、资源与环境软约束的公司、银行、信托的退出机制,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劣汰”是必然的选择。
“狠”要求我们必须用人才、用重典。面对新的局面,金融机构只有善用人才方能找到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的规律。由于影子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经暴露,加之一些深层次的风险仍未充分揭示,只有用重典,才能以儆效尤,取信于民,形成广泛合力。用重典就是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利用影子银行铤而走险、制造金融混乱的责任人进行严惩。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已经没有痛苦小且无后遗症的方式,痛苦较大的方式可能变成唯一选择,对此,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制定方针、选拔人才,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打赢这场难以回避的攻坚战。(作者王衍行,是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联席会常务副主席、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博导、教授、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