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低于预算 政府要过“紧日子”--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多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低于预算 政府要过“紧日子”

2013年07月19日07: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7月18日,2012年中央多数部门决算陆续亮相。中央部门的决算报告长达几十页,在厚厚的一叠纸中,最吸引公众眼球的恐怕当属各部门因公出国、公务车辆、公务接待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在已经公布的数十家中央部门中,多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未达预算数额。

  业内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三公经费”被压缩令人满意,但“三公经费”管理需要有合理细化的标准。而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政府过“紧日子”,要从根本上加快约束政府花钱的制度建设。

  晒数据

  多部门支出低于预算

  今年是中央各部门自2011年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以来,第三年推进部门决算公开,也是连续三年晒出部门“三公经费”决算。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各部门决算来看,绝大部分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都低于2012年的预算。不过,也有少数部门超过预算。

  比如,数据显示,国家发改委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 为4327 .74万 元 ,支 出 决 算 为4948 .00万元,超过预算620 .26万元,增长14.33%。其中,2012年因公出国(境)费预算3005.08万元,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3699.42万元,增长23.11%,增幅较为明显。

  另外,各部门之间“三公经费”数额差异也很大。比如,中国科学院2012年“三公经费”支出2.25亿元,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公经费”全年支出决算为683 .11万元。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部门职能、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不同,支出规模就会存在差异。他说,包括行政经费“三公经费”、住房保障支出等在内,部门支出是否正当、合理,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承担的任务、机构设置和人员数等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如果扣除这些原因,支出规模仍超过其他部门很多,则应值得关注。

  每个部门信息公布的细分程度也不太一样。有的不仅公布了具体的支出项目,还配以表格和图表加以说明。而有的则比较简单,对于具体的支出项目一笔带过。

  严管理

  需细化标准

  在中央部门决算中,“三公经费”最受关注,很容易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从今年公布的数据看,多数部门均未超过预算,这似乎是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在预算之内,并不表明‘三公经费’管理就一定是科学合理的,除非‘三公经费’的预算本身是科学合理的”,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对‘三公经费’预算的编制、准备还有许多细节不到位,所以仍须对预算本身进行评估。”

  评估预算首先要看制定的标准是否合理,有了标准,就要对目标和任务进行评估。王雍君解释说,“目标和任务应以绩效指标来测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三公经费’的质量和合理性。”比如公务接待,就需要考察接待想要达成怎样的目的,完成什么任务,再以此为导向筹划安排预算。

  舆论认为,“三公经费”公开固然迈出了预算公开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很多部门只是大而化之,公布几个笼统的数据,无法让公众了解具体某项工作花了多少钱,无法判断这些花销是否合理,就失去了“三公经费”公开的实际意义。

  今年有一些部门数据公布更为细化。以审计署为例,2012年全年安排署本级、10个所属单位和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因公出国(境)团组73个、342人次。其中,部级领导参加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联合国审计以及访问外国审计机关共10个团组(共51人次,其中随行专业审计人员及翻译41人次)。

  王雍君告诉记者,“三公经费”管理需要有合理、细化的标准。第一是数量标准,即明确资产和人员配置数量;第二是服务标准,明确会议、租赁、维修、接待等服务的经费;第三是时间标准,将代表团出国的天数、公车使用的时间等需要纳入管理。审计署的数据符合数量标准,明确了出国人员数量。下一步是否应该将时间标准纳入,向公众公开每次出国的具体天数。

  当然“三公经费”公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公开是为了让舆论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预算的约束。专家表示,有了细化的“三公经费”标准后,必须要有监管机构确保标准得以贯彻实施,而公布数据暴露出的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查处。

  根据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59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0.67亿元,减少2 .81亿元;公务接待费14.13亿元,减少0.78亿元。虽然中央单位“三公经费”较预算减少了,但专家表示,一直以来,我国“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的基数很高,还有很大缩减空间。希望中央减少5.59亿元能带动地方减少更多“三公经费”支出。

  压减5%

  约束政府过“紧日子”

  “今年以来,从严肃查处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等铺张浪费行为,到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再到现在的中央各部门一般性支出统一压减5%,彰显出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坚定决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强调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释放出建立廉洁政府的积极信号。

  日前,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通知同时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刘尚希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一般性支出在预算中没有专门的类别,主要是指维持一个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包括会议费用等。刘尚希表示,前些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各部门的经费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不合理甚至浪费的现象。压缩一般性支出虽有难度,仍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

  不过,根据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但增幅同比回落4 .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仅增长1.5%。

  “ 上 半 年 中 央 财 政 收 入 增 长1 .5%,由前几个月下降转为小幅增长,但比预算目标(7%)低5.5个百分点,并低于地方收入增幅,主要原因是全额或大部分属中央收入的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以及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大幅下降或低增长。”财政部解释称,中央财政收入因去年第三季度基数较低,下半年增长可能好于上半年,但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仍很艰巨。

  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要过“紧日子”,从根本上讲要加快约束政府花钱的制度建设。要抓住契机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并对官员乱花钱行为引入司法惩戒机制,确保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到位。另外,还要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确保政府每一分钱都花得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