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 莹
随着我国农业战略性调整,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机行业标准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机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两条主线,瞄准国内外农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机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今年9月至11月的采棉季,有两则新闻令方宪法和陈俊宝以及他们的同事们特别欣慰。一则是到2012年采棉季,新疆共使用采棉机达1600余台,其中有近1/3是国产品牌,实现了国产采棉机与国外两大农机公司进口产品“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则新闻是,山东和内蒙古分别购进了本地区的第一台采棉机——国产4MZ-3型三行自走式采棉机,开启了这两个地区棉花种植的机械化发展之路,对棉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之所以会如此关注国产采棉机,是因为正是在他们的主持下,我国第一个采棉机产品国家标准才得以问世,中国的大地上才得以出现了国产采棉机驰骋的身影。而GB/T 21397-2008《棉花收获机》国家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也成为了中国农机院多年来致力于制定我国农业机械化产品相关标准、不断填补国内空白、逐步建立现代农业装备标准体系的典型案例。
方宪法是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陈俊宝是中国农机院研究员、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当年,就是陈俊宝临危受命赶赴新疆,带领课题组用3个月的时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采棉机国家标准。
制定农机产品相关标准是一项涉及学科广、周期相对比较长的工作。原因在于,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必须要在田间进行性能等方面的测试。但是,由于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农作物一年只生长一季,所以,农机产品的田间测试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错过了季节或者测试效果不理想就只能等到来年了。
在方宪法眼里,制定农机产品标准、填补国内标准空白、研究和建立现代农业装备标准体系是中国农机院走过的辉煌发展道路,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农机院成立于1956年,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科技企业,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以高端农机产品制造为主体,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制造企业,是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962年,我国的第一个农机产品标准就诞生在中国农机院,至今,该院已经制修订了1000多个国家及行业标准。
在制定标准的同时,中国农机院特别注重加强农机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农机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农业机械产品功能不同,品种多、型号杂,同时由于地区作业条件的差异,同一产品又分大、中、小型,产品在结构上差异很大。所以,要实现众多农业机械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化,就必须对农业机械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建立起涵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农业机械标准体系。
作为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制定的引领者,“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机院和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了国家标准委下达的《农业装备标准体系研究》科研课题。通过标准体系的研究,他们找出了现有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即中低档产品的标准多,高新技术、大马力农机具产品标准少,粮食作物生产机具标准多,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具标准少。为此,他们明确了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农机标准计划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体系研究,他们还分析了现代农业机械发展趋势,按轻重缓急组织研究,力求制定可操作性强,真正能指导生产、使用的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装备标准体系,基本满足和适应了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需要。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机院将根据国家产业、节能、环保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促进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开创农机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