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人们排队在铁道部前留影。本报记者 杨姣摄
3月17日7时30分,当记者们还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排队,等待报道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的时候,另一个新闻场景悄悄在7公里外的复兴路10号发生:在这里,原本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白色标牌被悄悄摘掉,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块写着“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新牌子。
与人们早先预想的“历史性时刻”不同,换牌的过程非常简单,没有任何特别的仪式。不过,一名目击者事后透露说,在换牌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原铁道部部长盛光祖等中国铁路总公司新领导班子成员,便与新牌子一起“合影留念”。
事实上,过去的一周,“合影”正是这里最常发生的事情。3月10日上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等内容被披露之后,原铁道部北门门口那块白底黑字的木牌,就被网友调侃为“北京冉冉升起的新5A级景区”。几乎每天都有超过2000人来到这里,排队与铁道部的牌子合影留念。甚至,为了“确保现场秩序”,这个部委大院的门口还被隔离墩和警戒线专门划出了两片“合影区”。
每个前来合影的人都能讲出自己和铁路的小故事。90后的河南小伙子焦腾飞是个十足的“火车迷”,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为了多坐点火车,他专门报考了离家1700多公里、远在吉林长春的一所高校。这一次,为了专程前来“告别铁道部”,他和女朋友带来了“特别有意义”的火车票,在镜头前摆起了造型。
同样在排队等待合影的青岛人米霞,则专门穿上深蓝色的制服,捧着4本获奖证书,胸口还别着6枚闪闪发光的奖章。看到铁道部被撤销的新闻后,这位50岁的青岛火车站货运计划员,凌晨4时就起床赶火车,专程来北京“送别”那个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铁道部”。
米霞16岁就进入青岛站工作,2009年她还曾经当选铁道部的“部级劳模”。而现在,这位还有4个月就要退休的“老铁路”,身份却突然变成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员工”。她说:“这是铁路系统的新起点,也是我自己的新起点。”
同样在门口等待排队合影的北京铁路局退休职工老于记得,1953年,18岁的他进入铁道部时,当时的部长还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调任的军人滕代远。
根据中国铁道博物馆的资料记载,铁道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最早的部门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在1949年1月10日成立了铁道部,旨在统一管理全国各解放区铁路。当时还处在战争时期,铁路工作的任务也被总结为“解放军打到那里,铁路修到哪里,火车开到哪里”。而铁道部的奋斗目标,则是“建设一个准确、迅速、安全、经济、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人民铁路”。随后的时间,除了1970年至1975年间被并入大交通部,“铁道部”一直与国民生活密不可分,也是最受舆论关注的部委之一。
已经从中国铁道科学院退休的戴未央向记者回忆起自己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考察日本和法国的高铁建设的过程。这项关于高铁的经济学研究,为中国随后飞速发展的高铁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戴未央,也是排队“告别铁道部”众人之中的一员。3月16日下午,她开玩笑地向同样在排队等待合影的老同学索要“铁道部的制服”,以及“印着铁道部标志的钮扣”。“这以后肯定老值钱了!”她笑着说。
当时的戴未央并不知道,就在她排队合影的第二天,延续60余年的“铁道部”正式走入历史。这个一举一动都引发巨大关注的部委用最低调的方式完成了身份转换:从摘下旧牌子到换上新牌子,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两分钟。
当天早上8时,专程赶来的湖南大学学生刘琦发现,这个位于北京西侧的部委大院,已经换上了崭新的牌匾。学新闻专业的刘琦有点遗憾,他原本打算用相机“呈现一段历史”。不过他很快又释然了:“拍下那块第一天挂上的新牌子,也挺有意义的。”
至于那快被换下的“铁道部”旧牌子,有消息说,它将被送入中国铁道博物馆。
同样被送入博物馆的,还有政企合一的旧体制。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作为“旧体制最后的堡垒”,铁道部被拆分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而两块木牌的新旧更迭,正是铁道部政企分开、走向市场的标志。
前来“送别铁道部”的北京铁路局职工小于,还不知道“改革”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现有用工制度会不会变?职工的工资待遇能否进一步提高?住房问题还能否解决?”他向记者连连追问。
更多的普通民众,则更关心“车票”问题。3月17日,“送别铁道部”之后,大学生刘琦匆忙赶往北京西站,准备坐火车回学校上课。结果,因为没买到硬座票,1400公里的路程,他足足在火车上站了13个小时。 记者 来扬 实习生 卢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