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民工入厕,怎能实现“人的城镇化”--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禁民工入厕,怎能实现“人的城镇化”

2013年03月27日13: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分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何妨就从消除身边的歧视开始?

李 拯

“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武汉市三金潭小区一座厕所围墙上的标语,一经公开,就立刻引来网友口诛笔伐。且不论写此标语者有无擅自罚款的权力,禁止民工入内体现出的歧视和不屑,就足以点燃每个人的道德义愤。

对农民工明目张胆的歧视,这并不是头一遭。就在去年底,重庆公交车上,一名老太指责坐在身边的农民工影响市容,就曾引发社会争议。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明明有空位,农民工却眼看着空位不敢坐下,即使怯生生坐下来,也是小心翼翼落下半个屁股,生怕旁边人会有不适。

很多人都会充满正义感地说,事情不应该这样,如果嫌农民工用脏了公共卫生间,那就请想一想是农民工安装了自家的洗手间;如果嫌农民工衣衫褴褛,那就请想一想是农民工擦亮了城市的街道。这些道理妇孺皆知,可是为什么一具体到现实生活,很多人的行为模式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

作为抽象的群体,农民工是城市建设者、维护者;然而,作为具体的存在,农民工也是生活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个人,他们要与城市土生土长的市民一起生活,同呼同吸。农民与市民如何彼此相处、彼此安放,这不是挥着道德大棒就能迎刃而解的问题,而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临的课题。使用公共卫生间的歧视,只是以极端形式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

随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市民与农民生活方式日益趋同,农民进城,也不会再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那样感到恍若隔世、格格不入。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些农民工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消费水平与市民不尽相同,他们从物理层面进入城市,可以瞬间完成;但是从精神上融入城市,却是一个需要涵养酝酿的过程。

对于农民工,城市居民理应多一份尊重与包容,为他们融入城市创造积极氛围,这也是“人”的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两种生活方式、价值系统的彼此融合,也不尽然是市民与农民两个群体的事情,政府部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就是最基本的一点。将农民工排除在公共卫生间之外,尽管只是一件小事,却也反映出公共服务的短板和不足。毕竟,没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待遇,更遑论将农民有序变为市民。

今年两会上,“最美洗脚妹”刘丽代表反映,因长久分居,城市农民工中已大量出现“打工潮下组建临时夫妻”情况。这一新现象,其实折射出的也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民工这个老话题。

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需要政府部门更新思维方式:在享受农民工为城市带来劳动力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他们的需求;不要再让他们在利益分配的天平上处于弱势,在公共服务的获得上处于边缘;更不要再让他们在歧视、冷漠甚至白眼中艰难度日。

“一位农民工兄弟/拿着安全帽/坐在操场上敲击……看不清他的思绪/他坐在高楼下的阴影里”。让农民工走出高楼下的阴影,感受城市霓虹灯的光彩,分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从政府到公众,何妨就从消除身边的歧视开始?

(责任编辑:聂丛笑、李海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