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公众不接受安抚式改革--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收入分配改革:公众不接受安抚式改革

2013年04月03日07:49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昨天,媒体报道,推出近两个月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展开实际行动,采取了与外界所期待的全面改革不同的方式,走的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路子。与此同时,另一重点项目工资支付条例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有望年内出台,该条例与《意见》精神相互契合,协调的重要对象也是基层员工。沸沸扬扬备受关注的央企高管收入改革再一次被搁置。

  “怀胎”八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不得问世,在这个过程中到底碰到了什么“硬骨头”,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大部分公众对答案越来越心知肚明。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集团、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资源利益群体,成为收入分配改革中公认的三大阻力集团。央企,尤其是高薪高管,饱受诟病。年初,国资委曾经否认有央企高管阻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并早有表态,央企高管的收入对于国资委、监事会来说是非常透明的,需要的话可以向社会公开;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这个“透明化”除了表态以外便不了了之。《意见》“先易后难”的推行方式,以及它的实际条例表明,政策制定者等于无声地承认了央企高管收入改革是块“硬骨头”,这样先矢口否认,再不作为的自相矛盾之举,让人们对改革政策制定者的诚意持续存疑。

  对于央企、垄断性行业管理半市场化的利弊,无需赘述。垄断型行业不仅拥有主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资源,还能以其垄断地位挟持国家价格政策,在二者之间,这类企业确实创造了巨额的利润。对于其高管的薪酬管理,同样沿用了半市场化的方法,带有很浓重的行政色彩,岗位的价值与竞争力并不直接接受市场考验,劳动回报也不具备价值规律合理性。巨额利润分配流入“体内循环”,薪酬收入丰厚程度已不仅是一种想象,不仅是社会多方的估计测算数据,更有着多次被曝光的事例:2011年,湖北恩施电力公司被曝3000人分红6亿元人民币;而就在29日,一封检举信又曝出中石油子公司兰州石化最高每月发一万元公积金,大多数集中在中高层以上干部。这样的收入分配现状,无论是在央企、垄断性行业企业与普通企业、完全市场化企业之间,还是在央企内部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不公平都显而易见。

  没有更多理由为这种不公平开脱。要论证高薪合理,就必须置于开放的市场之中,要强调半市场化、行政性质的“公益性”,就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一项资源税,央企作为资源收益丰厚的企业仅需上缴10%,一项红利,央企仅需上缴5%,而红利更是上缴国资委,并未进入公共财政。资源垄断、收入分配垄断、利润不能全民共享、公共资金流失,央企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它们对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民生的回报率之间的差距,使得“公益性”无从谈起,而此间更滋生惊人灰色收入,成为收入分配秩序中的黑洞。

  不承认阻力来源,不公布阻力所在,而又把矛盾推向阻力,就不能怪罪社会日益增长的仇富态度。“先易后难”,安抚式的改革,公众不能接受。

  重视基层员工、着力解决基层员工收入增长,而不提央企高管等垄断性高薪群体的收入问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增量利益”再分配的方案,就仍然避免了既定利益结构的变动,避免了利益结构和秩序类型确立者、受益者和维护者的牺牲。“先易后难”,折中式改革,在问题和矛盾早已高度集中的改革深水区,完全不适用,也完成不了改革任务,“安抚式”改革,不触及日益固化的利益结构的改革,更是只会透支公众对改革的期许度。涉险滩、啃硬骨头,“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样的改革精神必须得到贯彻。

(责编:李海霞、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