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地震神算吸引了太多的目光。
近期,有关民间地震神算的话题,在雅安地震的背景下,再次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个话题之所以热,一方面是因为民众需要,如果地震能够准确预测的话,民众就可以提前有所准备;还有一个关键是,有关地震是否可预测的问题,关系到了整体社会资源的分配。
如果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话,那么就应该投入大量资源去提高预测的精度;如果地震不可能预测,那么划出大量资金去研究,就是不应该的。那么国家地震局只拿出数百万去的地震预报经费,是有道理的,当然,做地震预测研究的,一定会反对这么做。
纠缠于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话题毫无意义,至今为止,在人类还没有实现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实现精确预测出确切的时间、强度和地点,在此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几乎没有回报。
在我们看来,所有行动的目的其实就是减少灾害损失,进行地震预测活动,目标也同样如此。假使我们提前知晓了地震,要是在密集的城市中,人员无法躲避,房屋照样倒塌,路桥照样崩溃,工厂起火燃烧,停水停电,那么,即使有了这样的预测又能怎么样呢?
预测有助于减灾,但是减灾并不纯粹依赖预测。所以,我们对于地震预测有关话题的讨论,应该基于这个认识。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伤亡惨重,没有及时发布预报是原因之一,但是防灾工作投入不足、工作不力更是重要原因。
所以,对于中国地震工作,如果要作出批评,最重要的是防灾减灾工作跟民众的期待不符,而不是预测不力。
比如说建筑质量。中国的很多建筑质量差,已经早不是新闻,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地方的出现了“楼脆脆”事件,海砂危楼不断见诸报道。实际上,有专家称,可能只需要提高整个建筑成本一成,就可以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这些投入在大多数时候都省略了。
回过头来,汶川地震发生后,有报道称在倒塌房屋的水泥预制板断口处找不到一根钢筋,要求调查与问责建筑质量的呼声一度高涨。从这几年不断被披露的建筑质量事件,表明我们并未吸取这个教训。在建筑工程管理和国家建筑标准落实上的那些没有不到位的地方,有关部门确实应该反思。
又比如说建筑的位置。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并不好预测,但是地震可能发生并造成破坏性后果的地点,却是可以预期的。一旦发生地震,活跃断层上的建筑必倒无疑。但是中国的活动断层的位置,我们并没有完全摸清楚,很多房屋就有可能就是建立在活动断层之上,中国目前已经确认了很多大中城市的活动断层带。按照这些断层带的指示,如果建房时能够避开,就可以有效防震。但是,很多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区,这些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
总之,减灾和预测,是两个概念。将社会资源投向地震预测,还不若投向地震预防减灾,加大力度落实防震减灾相关法规,将更有助于中国民众的福祉。